第七版生理学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ppt

第七版生理学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版生理学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1、各类感觉传入纤维投射有一定分布规律:中央后回由前到后依次接受来自肌肉牵张感觉、慢适应感觉、快适应感觉及关节、骨膜等投射;从上到下分别接受来自下肢、上肢以及头面部的躯体感觉投射。 2、感觉柱:皮层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构成最基本功能单位。特点①同一个柱内的神经元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②兴奋和抑制镶嵌模式。 3、感觉皮层具有可塑性:表现为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广泛联系可发生较快的改变,表明大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三)内脏感觉: 位置: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 特点:内脏中有痛觉感受器,无本体感受器,温度觉 和触压觉感受器很少。因此内脏感觉主要是痛觉。 痛觉是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 的感觉,常伴有情绪变化和防御反应。 *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感受器 换能作用 神经冲动 传导路 大脑皮层 感觉产生过程: 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 精细触觉、本体感觉→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 (先上行后交叉) 痛温觉/轻触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前束→丘脑感觉接替核    (先交叉后上行) (1)脊髓半离断和脊髓空洞症感觉障碍; (2)前外侧索和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传入纤维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由内向外:前者CTLS;后者SLTC   一、脊髓与脑干的感觉传导功能 另外:头面部的痛温觉/触压觉、本体感觉→三叉神经脊束核/主核、中脑核→三叉丘系→丘脑感觉接替核 (后内侧腹核) 躯体感觉传导通路及脊髓横断面示意图 (一)丘脑的主要核团 1.感觉接替核 第一类细胞群:包括后腹核,包括后外侧腹核(躯干、四肢)和后内侧腹核(头面部);外侧膝状体, 视觉;内侧膝状体,听觉 功能特点: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上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 2.联络核 第二类细胞群:丘脑外侧核(小脑、苍白球、后腹核);丘脑前核(下丘脑乳头体);丘脑枕(内、外侧膝状体) 功能特点:接受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换元后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 3.髓板内核群 第三类细胞群: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和束旁核 功能特点: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换元后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功能上与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有关。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二)感觉投射系统 1.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特异性投射系统 组 成 功 能 ①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激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 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 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①传入丘脑前沿特定途径 ②经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点对点投射纤维 ①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换N元 ②经丘脑第三类细胞群 ③丘脑-皮层的弥散投射纤维 ④网状结构内有上行激动系统 特 点 ①多次更N换元 ②投射区广泛(无点对点关系) ③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和乙醚麻醉) ①三次更换N元 ②投射区窄小(点对点关系) ③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激醒作用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 ★上行激动系统: 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系统。 ①非洲睡眠病:蚊咬后慢慢睡死(解剖发现病变部位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②白天各种刺激↑→上传↑→觉醒 ; 晚上各种刺激↓→上传↓→睡眠 如果该系统功能↓,如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 1、体表感觉代表区: ★第一体表感觉区 ①位置:中央后回(3-1-2区) ②功能: 定位明确、感觉分析不十分 清晰(患者常难以描述清)。 ③投射特点: Ⅲ.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灵敏程度呈正比(如口唇、拇指、食指的投射区大); Ⅰ.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 性外); Ⅱ.定位精确倒置分布:(除头面 部是直立外); 三.大脑皮层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 注: ★第二感觉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 功能: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麻木感);可能与痛觉有关。 投射特点: Ⅰ.双侧性投射; Ⅱ.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