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济地理和地区间工资差异
∗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兼论刘易斯拐点的存在性
范剑勇 张雁
作者联系方式:范剑勇,
jyfan0393@163.com ,jianyongfan@
∗范剑勇,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电子信箱:jyfan0393@163.com ; 张雁,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 ,电子信箱:062015052@ 。本文得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6JJD790006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
项目(07JZD00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JL032 )、复旦大学985 国
际竞争力创新项目及 985 数据库建设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B101 )的资助。宋立刚教授、
文贯中教授、陆铭教授、陈钊教授、封进副教授、殷德生副教授、崔凡博士、罗长远博士、张学良博士和
匿名审稿人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特此致谢!
1
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
——兼论刘易斯拐点的存在性
[内容摘要]地区间收入差距究竟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由需求的空间分布差异来解释?本
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利用 1997 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流量数据,通过引力模
型计算了衡量全国各地级城市需求大小的市场准入,并以此解释地级城市间的职工工资差
异。本文发现:一、各地级城市的市场准入差异极大;二、工资对市场准入的弹性系数为
0.22-0.32 之间。基于上述实证依据,我们认为,地级城市间的工资差距是缘于其市场准入
差异所致,而后者是跨区域的劳动力流动不充分性所产生的、并最终体现为农村劳动力不再
是无限供给与沿海地区劳动力的短缺。因此,我们从侧面表明中国现阶段处于的刘易斯拐点
仅是表面现象,其背后的原因是劳动力流动的不充分性与户籍等制度改革的滞后。本文的政
策含义是,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着眼点首先应通过解除束缚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桎梏等措施来
降低东部地区目前过高的市场准入水平,其次才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该地
区的市场准入水平。
关键词:市场准入 劳动力流动 地区收入差异 刘易斯拐点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区域间收入差距呈现先短暂下挫、后持续
上扬的趋势(张吉鹏、吴桂英,2004 )。这一情况对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增长、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地区收
入差距的描述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解剖:一是从产业构成看,第二产业对地区差距的贡献
达到 65-70%,将地区差距变化按各产业空间分布与各产业产值份额进行分解,20 世纪九十
年代中前期以来地区差距扩大的原因是第二产业份额过高、非农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向
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所致;二是从各地区构成看,改革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
持续扩大,而各地区内部省份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范剑勇,2008 )。从探讨地
区差距的成因看,已有的多数研究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出发,探讨了影响地区增长的各种投
入要素或外界特征因素,认为只要缩少在这些因素的地区差异,就有可能缩小地区差距。这
些因素包括:乡镇企业发展的地区差异、重工业发展战略(林毅夫、刘培林, 2003 )、开放程
度的地区差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地区差异(Demurger, 2001 )与政府转移支付政策(马栓
友、于红霞,2003 )等等。区别于上述地区差距形成的成因探讨,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
论,从需求视角探讨地区差距形成的机制。
联系到现实生活中,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往往是“抱团”集聚在一起的,例如美国历史上
东北部与五大湖中心的“制造业地带”、欧洲的“蓝香蕉”(范围包括伦敦-意大利北部,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社区养老服务驿站2025年运营策略与案例分析.docx
- 《跨境电商英语》课程标准.docx VIP
- 除颤仪迈瑞D3分布及使用.pptx VIP
- 2019年人教版九下化学《第12章 化学和生活》单元测试卷(解析版).doc VIP
- 中班语言绘本《绿绵羊在哪里》动态PPT课件.pptx VIP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永威先学后教模式).pdf VIP
- 变电站验收要点.docx
- nubia主题修改教程附电脑和手机工具努比亚ui4.pdf VIP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学期《第8章 金属和金属材料》测试卷及答案解析.doc VIP
-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课件全集(1215张).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