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发展与雾峰林家-台中学国际研讨会.PPTVIP

台中发展与雾峰林家-台中学国际研讨会.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中发展与雾峰林家-台中学国际研讨会

霧峰林家與中臺灣農商經濟的變遷 2017臺中學國際研討會 2017.10.28 黃富三 前言 一、 清初農商連體經濟之初變: 稻米業之興起與林石至林甲寅之邊區拓墾 二、 清季農商連體經濟之再變: 山區經濟之興起與林朝棟之角色(官紳合作) 三、 臺灣建省與省城之營建: 林家與台中市的崛起 結語 前言 1624年荷蘭人入主臺灣即發展轉口貿易,至1630年代進一步發農商連體經濟,建立了臺灣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直至1965年後才走向工商經濟。[1]中臺灣亦不例外,因此要瞭解今日台中現況及未來前景,要發展完整「台中學」,其歷史因素應納入考量。 臺灣從1630年代起即出現農商連體經濟,早期以蔗糖出口為主,但至清代出現變化,十七、十八世紀之交,稻米業勃興,逐漸壓倒蔗糖而為首要出口品。1860年臺灣開港後農商連體經濟再變,樟腦、茶葉等山產興起,取代米糖成為重要出口品。 經濟發展須要推手,在臺灣大家族往往扮演要角,其活動成敗與地方發展息息相關。英國史家湯恩比(Toynbee)提出一文明興起之理論,第一是創造性少數(creative minority),也就是一群有創造力的菁英領導創新,帶動社會的進步。中臺灣曾出現幾個大家族,例如施世榜、張達京、林秀俊等,但論家勢之大、地位之高、影響之深遠,當推霧峰林家。第二是新地(new soil)論,即當某地發展至極限後須至新地開發,臺灣在清代即福建地區的新地,中臺灣更是。 1683-84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後,漢人以合法、非法方式移民臺灣者日增。大陸移民大多經營米糖之生產、銷售,有力者大多以西部平原為拓墾地,例如開墾彰化平原的施世榜家、臺中盆地的張達京家等,可歸類平原型家族。但也有經濟條件較差者冒險至原住民散佈之邊區拓墾,霧峰林家即為邊區型家族之代表。1860年臺灣開港後,樟腦、茶葉等山產興起,取代米糖成為重要出口品,林朝棟因掌握中部山區開發大權,而成為最大腦商。 本文將探討林家之發展及其與中臺灣農商經濟變遷的互動關係。 一、清初農商連體經濟之初變 一、清初農商連體經濟之初變: 稻米業之興起與林石至林甲寅之邊區拓墾 十八世紀是臺灣農業發展的重要轉捩點,即土地的水田化與全面開發。在此之前係以旱田為主的農業,其後蛻變為水田為主的農業,而稻米業成長迅速,取代糖成為最大出口品,農商連體經濟內容出現首次的變革。 (一)稻米業之勃興 康熙末期開始,即十七、十八世紀之交,臺灣稻米產量大增,成為與蔗糖並重甚至超越的主要出口品,而以米糖為主要出口品的農業模式成為臺灣的經濟特徵。 (二)林石之拓墾番界: 大里、阿罩霧 康熙末葉後,大陸人口壓力日重,當時臺灣則地曠人稀,農業資源豐富,移民臺灣者大增,不少人以拓墾起家。他們的共同目標是種稻以滿足強大的市場需求,因此大多選擇平原地區拓墾,如施世榜、張達京、楊志申、林秀俊等。然而,霧峰林家開臺祖林石(1729-1738)在乾隆十八年(1753)第二度來臺後,卻選擇大里杙(今大里市)拓墾。當時大里杙因「逼近內山,溪嵌環抱」,至林爽文之役時,仍是「藏奸其中,吏不能問」之地。為何至番界冒險拓墾呢?一是家境貧寒,無力租買土地。二是邊區荒地多,私墾不需成本,獲利率高。因此林石顯然與不少移民一樣,採取偷墾的方式。這解釋了他何以需「負耒枕戈」,耕戰並行?但也因此在短期內,一個赤手空拳者竟能墾地約400多甲,擁有萬石之租,成為地方富豪之一。 (三)大里街與林甲寅之經商致富 林家破敗後,約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林石長媳黃端娘輾轉移居阿罩霧(霧峰)。此地更近番地,同樣地,險地才是樂土。她重起爐灶,茹苦含辛,養育二子。次子林甲寅(1782-1839)是復興林家的功臣,經商致富,購置田產(嘉、道年間)。 (四)林文察進身為官紳: 中部第一家之出現 清代進入官僚系統除科舉外,另有捐納、軍功之管道。林甲寅之子林定邦在「前後厝鬥」中喪生,子文察、文明殺族敵而被官府通緝。但因咸豐、同治年間的動亂,反而成為效忠清廷的功臣,林文察進身為官紳階級,奠定為中部第一家之基礎。 二、 清季農商連體經濟之再變: 山區經濟之興起與林朝棟之角色(官紳合作) 十九世紀由於工業革命的展開,生產力大增,交通工具亦大幅進步,西方憑其強大的軍事力與雄厚的經濟力大舉東來,清帝國毫無招架之力,隨後在道光22年(1842)開放五口通商,臺灣亦在咸豐8年至10年間步其後塵開港,臺灣逐步被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必須生產世界市場所需之產品。樟腦即應運而生之新產業,為臺灣開創一新世紀。 (一)臺灣與世界樟腦市場 樟腦之需求量雖不大,但用途廣泛,可以防蟲、燻蓆、製香等,後來甚至是製造無煙火藥、賽璐璐、膠捲等的原料,具有世界性市場。臺灣盛產樟木,可為木料、船料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