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二度解读隐藏那双眼睛
二度解读隐藏那双眼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用逼真的画面表达,虽不言情但情在境中藏。可是对儿童来说,由于古诗最大的特点是凝练,因此呈现在他们脑海中的画面,色彩不丰富,层次不分明,立体感缺乏。一言概之即单调,自然离“逼真”的要求相去甚远。既然显性的画面都谈不上“逼真”,却还要他们硬着头皮去体悟诗歌所蕴含的隐性情感,这对于认知水平尚浅的儿童来说,的确有点勉为其难。如果没有老师的正确引领,久而久之,儿童见到古诗就顿生畏难情绪,何来阅读古典诗词的幸福感?
深 度
特级教师薛法根说过:“教师解读文本有多深,他的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走多远。”这话实在很有道理,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说法异曲同工。观照古诗教学,这份深度就应该来自教师对文本的细读和相关性阅读。
相关性阅读,就是要弄清古诗的写作背景和来龙去脉等等。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完这个写作背景后,我深度梳理出来几个信息:(1)创作该诗正值盛唐;(2)当时孟浩然四十多岁,李白二十多岁;(3)李白敬仰孟浩然,孟浩然看重李白的才华,友情建立在才情基础上,彼此格外珍惜,才初次相见就款待并留宿10多天;(4)再次聚首黄鹤楼距离初次见面一晃5年;(5)湖北的武昌到江苏的扬州距离有一千二百多里。这5条信息,为这首古诗接下来的解读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细读,就是与文中的字词句交朋友,慢慢品味,细细体会,浸润其中;细读,要靠老师的一双慧眼去发现、去捕捉。细读《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前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叙事性的,我的解读充分聚焦在后面两句诗的四个字上:“孤”“影”“尽”“流”。因为从这四个字也能深度梳理出李白送别孟浩然时四个阶段的“景语”:(一)“孤帆”。联系前面梳理出的第一条背景信息,当时正值盛唐,长江上应该是千帆竞发,不可能只有一条船,而李白为什么偏偏只看见一条船呢?答案是他眼里只有孟浩然,他舍不得朋友离开;(二)“远影”。渐渐的,船帆远远的已经模糊成一个影子,李白还站在岸边,久久地凝视;(三)“碧空尽”。在公元730年的时候,环境没有遭到污染,碧空的日子能见度是很远的,目之所及的范围是很广的,当时的科技决定了船帆的行走速度不快,“尽”字说明船已经走了好长时间,此时原本就模糊的远影才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说明看的时间该有很久了;(四)“天际流”。一般人送行,送到朋友看不见了,就可以结束了。何况李白已经送到朋友的船都不见了,总该回头了。为什么还要写长江水“天际流”?原来船帆的远影消失后,他还盯着向天边流去的水望着望着,想着想着……
古诗细读至此,我感觉找到了作者的情感脉搏,触摸到了诗人的灵魂,被深深地感染了。但如何引领学生体悟,让他们也捕捉到诗歌最本质的东西呢?
角 度
角度,就是做一次学生,用学生的眼光看这首诗。因为这涉及语文教学中很普遍的矛盾,就是古典诗词的历史性和当下儿童的经验距离问题。李白在黄鹤楼送别朋友是很惆怅的。再联系前面梳理出的第四、第五两条背景信息,可知当时交通不便,从武昌到扬州,相隔千里,一路波涛凶险,即使平安到达,再见的机会也是很渺茫的。他们前面两次的见面不也一晃就五年吗?而身处交通信息发达社会的现代儿童,他们游历名胜古迹真是“千里江陵一日还”,很难体会“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怅惘,这便暴露出当代儿童心理和古代诗人的愁思的错位矛盾。找到问题的症结后,我就要充分考虑:如果我是学生,会对什么部分感兴趣?大概会理解到什么程度?然后再去引领学生体悟诗人的内在情感,这才可能贴近学生,直入学生的心灵。
那么上述该用什么角度切入,才能串成一条知识的珍珠项链,从而让认知水平尚浅的“00后”学生体悟出李白内心的“情语”呢?我第三次深度梳理四个“景语”后,发现了“隐藏的那双眼睛”,那是李白送别朋友的一双深情的眼睛。“景语”是写在文字上的,眼睛却是隐藏在文字外的:(一)“孤帆”突出李白只关心朋友的船的那双定格的、静态的眼睛;(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