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日本年轻人内心世界变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日本年轻人内心世界变化

当代日本年轻人内心世界变化 摘 要:以多年前深受日本年轻人所追捧的小说《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作者在小说中隐含的“活着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而活着”等主题,来剖析当代日本社会以及年轻人对“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关键词:生死观;朔太郎;年轻人中图分类号:I28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2-0136-02引言作者片山恭一1959年出生于日本爱媛县,现在福冈县居住。毕业于九州大学农业部。1986年凭借小说《气息》被评为日本文学界的新人奖。小说《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片山恭一的代表作。作者将纯情与令人深思的生死观主题相结合,在带给渴慕真爱的人们那干渴的心灵一丝爱抚的同时,促使读者冷静地思考“生死”的内在含义。片山恭一让他的主人公,同时也是背负着“纯爱”与“生死”的朔太郎在其中品尝酸甜苦辣,经历悲欢离合,感悟人生的真谛。于2003年问世的小说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尤其在广大年轻人中人气不断上升、一度被评为年度最畅销小说。针对个中原因,书评中的解释多将其归类为以下两点。即小说中古风似的“纯爱”表现手法和小说中贯穿“生死”的主题,由于两者间产生的悲剧审美效果,使简单的“纯爱”进行了升华,使小说内容本身更加令人难忘且更为人深思。但笔者从中也感受到一些疑问。那就是,无论小说本身有多么贴近年轻人,但在小说中所描写出来的如“恋人的死”,毕竟对于现实中的年轻人来说还是一种遥远的事,既然如此又为何会有那么多年轻人会产生共鸣呢?此外在被认为现代年轻人对“生死”的意识薄弱的社会背景下、小说的畅销却恰恰暗示了年轻人对生死观的另一种姿态,这又是为什么?围绕以上问题,笔者将试着通过对小说中有关“生死观”主题的具体分析,并结合当代日本社会的现状来试着寻找答案。一、回顾贯穿小说的“生死观”主题纵观《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的生死观描写,基本围绕主人公朔太郎而展开。其中女主人公亚纪和朔太郎的爷爷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主人公的“生死观”认知过程起着引导作用。因此,通过追踪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死观”变化,就能相对容易地感受小说“生死观”主题。女主人公亚纪生前对于朔太郎来说在是否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天国或神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是根本不存在相信的理由,然后也不存在需要依托这类东西(天国或神)而活下去的理由,可以说对此时的朔太郎而言“死”是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此时他的生死观只是一个很模糊概念。第一次引导朔太郎意识到生死观的是一次和爷爷之间的约定。在聆听完老人叙述完自己的往事之后,并经历了帮助老人盗取了曾为其恋人的骨灰,最终答应老人将两人的骨灰合葬的一连串事件之后。朔太郎第一次有了生死观的概念,并逐步体会到它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虽然并非亲身经历,但从一位亲人口中第一次听到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生死的话题之后,朔太郎的内心开始逐步动摇。虽然尚因自身的经历局限,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意义。但试图了解“生死”的姿态,通过他与亚纪之间的对话内容里不时可以看出来。从最初以一种不可思议和排斥开始逐步转变为对老人行动的理解和支持。不过虽说逐步引起关心,其本人始终还是以一种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待那个世界。真正意义上对生死观进行深入思考的时候,是当开始能意识到亚纪的死的那一刻开始。当理解一直以来只当做悲剧故事一个情节而已的一切,即将发生在身边最爱的人身上的时候,朔太郎的生死观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小说的第三章中作者透过从朔太郎心境变化将其内心的痛苦与不安、又及其想寄托希望的部分进行了细致具体的描写。对于亚纪所受的痛苦和即将逝去的生命,朔太郎最初努力试图以自身的力量去安抚、拯救。对此时朔太郎而言,如何令亚纪摆脱“死”的威胁是他唯一能做的事,哪怕借助那虚无缥缈的神灵力量;但当意识到自己和神灵都无法施予援手的那一刻,占据朔太郎脑海里的已不再是该如何面对亚纪“死”的不安,转而考虑的是伴随亚纪追寻“生”的意义。小说中,当两个人决定去澳大利亚完成女主人公宿愿的时候,面对亚纪的那句“……那么想逃,现在却搞不清楚逃避什么”,朔太郎的回答则是“不是逃,而是出发”。从这句对白中,不难体会到在此时的朔太郎心中已然明白,通过逃避改变不了“死”的命运,自己唯一能做得只有出发伴随亚纪去追寻“生”的意义,而这就是帮助女主人公完成宿愿。而且对朔太郎来说,这种方式也是一种仅通过自身的力量,为所爱之人在这个世界争取“生”的意义的唯一方式。但对“生死”的深思伴随着恋人亚纪的死而终结,随之而来的是一种巨大的失落感。在亚纪去世后朔太郎的生死观,完全被一种失落感所代替,并不时被强烈的悲伤和空虚感所侵蚀。作品此时所描述的朔太郎的心理,基本上是一种生死观=失落感的状态。此时的朔太郎因最爱的人以“死”的形式而消失时所产生的强烈的失落感,对“生”和“死”的含义产生了一种混淆认识。此时的朔太郎在“生”的世界里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