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腧穴总论 PPT课件_1.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腧穴总论 PPT课件_1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 掌握腧穴的定义、腧穴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的分类,腧穴主治的基本规律,特定穴,腧穴定位的方法。 2.??? 熟悉腧穴的命名,腧穴的作用,腧穴概念的形成、腧穴学的发展。 3.了解腧穴的特异性研究。 一、腧穴的定义: 腧—与“输”“俞”意音相通,有转输或输注之意。   如水流转输灌注。 穴—指空隙或聚集之意(部位)     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 转输的部位 把疾病输注(反映)于体表一定部位      把针或灸的感应转输到病所 定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疗法施术的部位。 二、腧穴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腧穴概念的形成 腧穴的发展 第一阶段:无定位阶段,以痛为输 第二阶段:定位定名阶段 第三阶段:系统分类阶段 从古医籍看针灸腧穴的发展 1、我国最早的经典医籍《黄帝内经》论及腧穴的部位,名称,分经,主治等。但不够完整。 2、《黄帝八十一难经》提出了特定穴中的“八会穴” 3、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全书十二卷128篇其中70多篇专门论述腧穴,为腧穴学理论实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4、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千金翼方》收集大量经外奇穴首创彩色挂图 5、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绘有十二幅十二经经穴图。铸成两具腧穴铜人模型。为针灸教学树立了典范。 6、元代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把十二经与任督脉合称“十四经穴” 7、明代杨继州《针灸大成》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对腧穴论述详细如:腧穴的主治详尽、辩证取穴,并附有医案 8、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把历代医籍十四经经穴数目收集了361个,一直沿用至今 9、解放后至今对腧穴的作用、规律性联系等作了大量研究,并陆续发现一些新的经外奇穴使腧穴学不断充实提高。 三、腧穴与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的关系 (一)腧穴与阴阳五行的关系   经脉分阴经与阳经,经脉中的腧穴亦分属阴阳 五输穴:井  荥  输  经  合  阴经 木  火  土  金  水  阳经 金  水  木  火  土 (二)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分别归属于各经络,经络属于一定的脏腑,腧穴为脏腑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  腧穴----经络----脏腑  四、腧穴的命名 (一)自然类:依据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 (二)物象类:以动、植物、建筑物以及其他物品等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象而命名 (三)人体类:以人体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穴位的治疗作用、人体的各个部位和经脉分属阴阳等而命名  五、腧穴的分类    十四经穴 经外奇穴 阿是穴 耳穴 (一)????? 经穴 —凡属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经穴的数目: 清代 李学川《针灸逢源》 361穴,    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单穴(任、督脉)52穴 (二)奇穴 —十四经穴以外,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奇穴的数目: 《千金方》记载有187个 《针灸学简编》(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编) 21穴 《针灸腧穴索引》谢筠寿编 493穴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郝金凯1963年编 588穴  至今仍然不断发现新的奇穴 (三)阿是穴 —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为腧穴,“以痛为腧”。还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 (四)耳穴 ——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腧穴,也是人体各部分的生理病理变化在耳廓上的反应点。   92年国家规定92个耳穴的名称及部位 耳穴特点: ①分布:全部分布在耳廓上,其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 ②定名与定位:有专用的名称和固定的位置 ③主治:治疗相应的脏腑组织器官肢体病变 六、腧穴的作用 (一)生理方面—输注气血   腧穴是渗灌气血、神气聚会、通调营卫的场所。 (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转输出入的部位) 《灵枢》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络脉之气,所以渗灌诸节也。  人体气血的虚实盈亏必须通过经络反映到腧穴 (二)病理方面—反应病证   内脏或经络有病时,穴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   反应点:压痛、结节、肿胀、瘀血、丘疹、虚陷、皮色或皮温改变等。 (三)诊断方面—协助诊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