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苏里船歌风格及简述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音乐.pdfVIP

乌苏里船歌风格及简述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音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乌苏里船歌风格及简述赫哲族民歌风格特点音乐

摘要 :《乌苏里船歌》这首民歌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 ,充满了诗情画意 的优美旋律和平稳形象的摇浆节奏,加上声音运用上的真假声对比和特殊衬词的大量运用 , 使 《乌苏里船歌》成为了一首名扬国内的民歌珍品。乐曲开始伴着悠扬的笛声 ,仿佛带我们 进入那美丽的乌苏里江 ,歌词部分的虚词更加使我们身临其境 ,这首歌主体部分依据的赫哲 族民歌 “嫁令阔”调 ,在赫哲族中家喻户晓 ,流传十分广泛。整首歌曲曲式结构为带再现的 三段体。调式为赫哲民族常用的宫调式,音域较宽,旋律采用中国民歌中常见的五声音阶。 演唱好这首歌曲除了声音的表现丰富和吐字行腔的准确韵味 ,更重要的是对歌曲的理解和更 深层次的表情达意,真正做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 关键词:《乌苏里船歌》 民歌 三段式 赏析 前言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地域广大的国家 ,语言丰富多彩、民歌风格各异。每个民族都有各自 不同的语言声调表达方法和情感韵味的表现形式。江南鱼米之乡的小桥流水与西北黄土高坡 的风沙荒烟 ,云贵高原的山清水秀、奇风异景与东北平原的白山黑水、肥沃土地等使它们的 民族民间歌曲和演唱形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对比,从而使他们形成了具有各自民族风格和 特色的歌曲。因此,我们在演唱中要认真掌握歌唱语言的风格和特征 ,总结、归纳民族声乐 理论的语言规律和发声方法 ,从而使我们可以更好的驾驭作品。本文是以 《乌苏里船歌》为 代表对赫哲族民歌的分析,从其背景入手各方面全面了解,为演唱这类歌曲提供了依据。 一、民歌《乌苏里船歌》的简介 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历史上, 民歌是最早形成的音乐体裁之一。它来源于人们的生产 与生活实践,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进步和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音乐体 系 ,《乌苏里船歌》是以东北赫哲族民歌为素材创作的歌曲。郭颂、胡小石词 ,汪云才、郭 颂曲。歌曲曲式为带再现的三段体,6/8、2/4混合节拍,宫调式。歌曲表现了赫哲族人民 愉快劳动的情景。第一乐段 ,6/8节拍 ,但实际演唱时 ,节奏比较自由 ,歌词完全是 “啊郎 ——赫尼那”的衬词,表现了乌苏里江清晨的宁静。第二乐段,由一段简短间奏引进,使 旋律从自由的节拍进到节奏感较强的2/4节拍,像是一位摄影师将镜头从烟波浩淼的江面 移到一只跌宕摇曳的小舟 ,舟上赫哲族渔民摇着船桨 ,引吭高歌。表现了赫哲族人民对家乡 山水的热爱,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 ,表现了 满载欢乐的渔船渐渐远去 ,直到消逝在遥远的天边。全曲犹如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 ,描绘了 赫哲族人民的新生活。该曲曾由作曲家瞿希贤改为合唱 ,更增加了作品的诗情画意。成为我 国民族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苏里船歌》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东北民歌,反映赫哲族人过上幸福生活,欢快, 甜美,心情格外开朗的革命歌曲。19世纪60年代,郭颂老师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唱响了 神州大地,奠定了郭颂作为民歌演唱家的地位。 《乌苏里船歌》包括序唱、主体部分和尾声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序唱是根据赫哲族的 说唱音乐 “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引子 ,只用虚词 ;第二部分是歌曲主体部分 ,也是唱曲中 心部分和主要唱词部分 ,是根据赫哲族民歌改编的行板 ,它包括了三段歌词 ;第三部分是用 “伊玛堪”改编的散板性的尾声 ,仍只用虚词 ,与第一段相呼应。第一段序唱与第三段尾声 篇幅短小,且只用虚词,很明显,整首歌中最重要的是中间的主体部分。 二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创作特点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 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 , 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大多数人通用汉语文,用大马哈 鱼头记年。他们世代依山傍水 ,飘泊流离 ,居无定所。遇雨张革为屋 ,取名 “撮罗子”,冬 季挖地窖子御寒。以渔猎为生 ,使用简单的渔叉、钩具和弓箭、镖枪、猎犬 ,穿兽、鱼皮做 的衣裳 ,吃豆做的酱、吃烧烤食品和 “塔拉哈”(烤鱼片)。生活是辛苦的 ,但也乐在其中。 赫哲民歌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对这种渔猎生活的描述和歌咏 ,如 《乌苏里江水》、《我们家 乡多美好》、 《渔歌》、 《四季》等歌中唱道 ;“春季里克莫得力、克莫得力 ,冰凌花儿水 凌凌 ,风和日丽好季节 ,赫哲人打猎上山岗”。春天里风和日丽 ,不畏严寒的冰凌花儿在早 春的风雪中竞相开放,它们象征着不畏严寒的赫哲人,激励着赫哲人去和大自然搏斗。 赫哲人凭着他们的勇敢和勤劳 ,在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中 ,在他们特有的渔猎生活中 创造并发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