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泥石流201最新整理3
* * * * 泥 石 流 主要内容 一、概念 二、泥石流分类 三、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四、泥石流防治 一、概念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或库塘溃坝等水源激发,形成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 。 注意:泥石流与洪水的区别: 河、湖、海所含的水体上涨,超过常规水位的水流现象。 1、爆发突然 2、运动快速 3、历史短暂 4、破坏力极大 泥石流特点 (1)按照泥石流的物质组成分类 1)水石流型泥石流 固体物质以粗颗粒泥沙、石块为主,水沙呈分离状,浆体流变特性服从牛顿体的一种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分类 2)泥石流型泥石流 介于两种类型间的一种泥石流类型。固体物质的级配差别很大,细颗粒物质和粘土物质含量视流域内土体贮量产状而异,浆体流变特性则取决于粘土物质含量及性质。 3)泥水流型泥石流 固体物质以细颗粒粘土和泥沙为主,混合较为均匀,浆体流变特性不再属于牛顿体的一种泥石流。其容重的判别指标根据沙玉清和钱宁教授有关黄土浆体流变特性试验,泥流与洪水的容重分界点γcr=1.6t/m3。 1)自然演变型 区域地质环境差,地表松散岩、土体稳定性较低,生态环境脆弱 的 某些山区,在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中,由于水动力作用,发生的 一种泥沙(地表松散物)集中搬运现象。 (2)按泥石流的成因分 2)人类不合理活动型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预所造成的负面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将形成人 为的泥石流,常见的人类不合理活动有: (a)工、矿、交通、城镇建设弃渣不当,环境意识不足,管理水平低。 (b)切坡、陡坡开荒、过度放牧。过度砍伐森林等落后生产模式。 (c)建筑标准较低的堤、坝、中小水库、水渠,支挡等水工和土工建筑物。 (d)陡坡面上植被单一,缺乏科学的多层次立体防护。 3)混合型 既有自然演变的部分,也有一部分是人类不合理活动造成的 (3)按泥石流活动产出的环境分 1)坡面型泥石流 主要发生在30度以上的山坡坡面上,不透水层埋藏较浅,表层有较好的植被覆盖,无沟槽水流,水动力为地下水浸泡和有压地下水作用,在同一坡面上可多处同时发生,成梳状排列,突发性强,无固定流路。 坡面型泥石流 2)沟谷型泥石流 有明显的坡面和沟槽汇流过程,松散物主要来自坡面和沟槽两岸及沟床堆积物的再搬运。泥石流流动除在堆积扇上流路不确定外,在山口以上基本上集中归槽。 沟谷型泥石流 三、泥石流形成条件 2、固体物质来源条件 3、水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地貌条件: 地形上,山高沟深、地势陡峻,沟床纵坡降大,流域形状便于水流汇集。 上游形成区,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地形比较开阔,周围山高坡陡,山体破碎,植被生长不良,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 中游流通区,地形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够迅猛直泻; 下游堆积区,地形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阶地,使碎屑物有堆积场所。 典型泥石流分区示意图 泥石流分区示意图 松散物质来源条件:地表岩层破碎,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另外,岩层结构疏松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相间成层地区,因易受破坏,也能为泥石流提供丰富的碎屑物质来源;一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如滥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采矿、采石形成的尾矿、弃渣等,往往也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质来源。 水源条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的动力来源。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溃决水体等。我国泥石流水源主要来自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高山融雪及冰湖溃决等。 四、泥石流的防治 泥石流防治 软措施 硬措施 综合措施 立法、执法、管理 绕避 绕 拦 排 护 改 综 1、软防治: A、立法、执法、管理: (1)、泥石流沟调查建挡,泥石流沟分布图、危险区域图 (2)、编制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及建设地质环境评估。 (3)、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4)、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各项限界值确定。 (5)、科普、宣传教育及设置警戒标志和建立灾害异常现象群众举报网。 (6)、紧急避难预案、实施科学防灾管理。 B、绕避:搬迁避让,常采用桥、峒、隧在平面、立面上绕避适用于规模大、活动性强、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体 (一)泥石流防治的基本措施 2、硬防治: 在泥石流事件发生、运动和终止的关键环节中,通过科学的工程治理措施,避免或减少泥石流灾害事件发生、降低其运动强度,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可持续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