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机械通气课件_1
机 械 通 气 I C U 概 念 机械通气是借助人工装置—呼吸机的力量,产生或辅助呼吸动作,达到增强和改善呼吸功能目的的一种治疗措施或方法。 适 应 症 心肺复苏 治疗严重的急慢性呼吸衰竭,如COPD、重症哮喘、中枢神经系统或呼吸肌疾患所致的严重通气不足;严重肺部感染,ARDS所致的严重换气功能障碍等。 预防呼吸衰竭的发生或加重,如心、胸外科手术后,使用呼吸机帮助病人减轻因手术创伤而加重的呼吸负担,减轻心肺和体力上的负担,缓解呼吸困难症状。 应用时机与具体指征 任何原因引起的呼吸停止或减弱(〈10次/分) 严重的低氧血症PaO2〈60mmHg或CO2储留PaCO2≥70mmHg且常规给氧及保守治疗后无效者 严重呼衰的病人经治疗后无改善甚至恶化者 ARDS、重症肺炎等 禁 忌 症 未经引流的气胸 伴有肺大疱的呼吸衰竭 大咯血 急性心肌梗死 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容量未补足前 1 间歇正压通气(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 IPPV)分为 容量控制通气 (controlled ventilation CV) 压力控制通气(PCV) 2 持续正压气道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 3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ynchronized intermittent mandatory ventilation, SIMV) 4压力支持通气(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 ,PSV) 常用参数的设置 呼吸频率(f): 正常成人 :16-20次/分 阻塞性肺疾病:12-15次/分 限制性肺疾病:18-24次/分 呼吸功能正常:12-15次/分 潮气量(TV) : 正常 8-15ml/㎏ 低TV 6-8ml/㎏ 更低TV <4-6ml/㎏ 吸/呼时间比(I:E): 呼吸功能正常 1:1.5-2 阻塞性通气障碍 1:2-2.5 限制性通气障碍 1:1-1.5 触发灵敏度(sensitivity): 压力触发-1~2cmH2o 流量触发1~3L/min 吸气压力(peak inspiratory pressure, PIP):一般15~20㎝H2O, 最高可达30 ㎝H2O. 呼气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一般在10 ㎝H2O左右,多数病人在3 ~6 ㎝H2O即可,目前主张PEEP≯25 ㎝H2O. 吸入氧浓度(FiO2):现代呼吸机FiO2可在21%~100 %之间任意选择, FiO2<60 %是相对的安全水平,正常值40%~50% 机械通气对肺部生理功能的影响 可概括为: ①正压通气使气道及肺泡扩张,故肺容积增加。 ②吸气时间充分,有助于气体在肺内的均匀分布。 ③使气体分布不均得到改善,生理无效腔减少;同时,因人工气道的建立,解剖无效腔亦减少,故在相同的呼吸频率及潮气量前提下,肺泡通气量增加。 ④因肺泡压升高,有利于氧向血液中弥散。 机械通气并发症 正压通气在有助于呼吸功能改善的同时,也可能会引起某些并发症,包括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通气不足的常见原因有: ①明显的人机对抗(又称不同步)。 ②插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的套囊或呼吸机环路漏气。 ③呼吸机参数调节不当或呼吸机发生故障等。病人常表现为烦躁不安、自主呼吸频率浅慢、呼出潮气量减少、血压上升、出汗、PaO2下降。通气过度在病人自主呼吸频率过快时采用辅助通气方式极易发生,常导致呼吸性碱中毒。 机械通气对循环生理功能的影响 排出量下降,严重时血压下降。这种正压通气可使回心血量减少,不良影响随吸气压力增高、吸气时间心延长、PEEP值增高而增大。也就是说机械通气对循环功能影响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平均气道内压力的大小。因此,在保证足够的通气量条件下,应使平均气道内压力尽量下降。 机械通气前的护理 1)备好清洁功能完好的呼吸机、共氧设备。 2)向意识清醒病人解释用呼吸机的意义,使其认识并接受治疗。 3)指导病人配合机械通气及用非语言方式表达其需要等事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