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PPT课件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思考与实践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的思考与实践 广东省中医院 影像科 刘 波 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1、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影像学 2、为什么要搞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 3、如何开展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 一、定义: 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是运用医学影像学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中医药的基础理论、诊断和治疗,以及应用中医药法提高影像技术质量、影像诊断水平、介入治疗疗效的一门学科。目的是探索人体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治疗疾病。 二.为什么要搞中西结合影像学 1、 两者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一致,决定两者有结合的必要性 两者研究的对象:都是关注人类的健康与疾病,研究目的也是治愈疾病,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两者在人类防病治病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主客观条件不同,在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分别认识了不同的现象,掌握了不同的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理论,是医学中的两个不同学派。 2、两者理论体系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密切联系 中医讲究的是对人体整体的、宏观的研究,西医是对人体局部、微观的研究,有人认为两者不可能结合的,其实这是不对的。 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其实都是相对而言,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之间相互可以转化。 如中医望诊全身浮肿、肤色苍白-----显微镜下见皮下毛细血管变细,-------细胞水肿血液中氧含量降低,钾钠离子比例失调, 所以,中西医两者医学理论体系不是孤立的,在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应该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要割裂开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 3、中西结合影像学是对传统中医继承和发展 中医辨证的依据主要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如 “望”诊,传统中医认为:“有诸于内,必形诸于外”,讲得是当患者体内有异常改变,一定有外在的表现 但现代医学已证实,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并未“形诸于外”,只有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诸于外”,传统中医的“望”,是不能及早发现病变; 又如“切”,传统中医的“切”诊,不能发现发生在内在的、深层的病变; 借助现代影像学,能使传统中医“望”诊望的更远、更广、 “切”的更小、更深,这样,无疑使传统的 辨证更加准确; 二、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影像的研究 1.中医证型与影像学的研究 辩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精髓。“证”一直是中医研究的热点,也是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 现代医学通过标准化的检查手段,可得出客观化的指标,从而对证的规范化、客观化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如中风两大证型:中经络证和中脏俯证。 中脏俯:临床症状多较重,CT、MR表现以大面积脑梗塞或脑大量出血为主为多; 中经络证:中经络证病人往往神智清醒,体征偏轻,CT、MR表现多以腔息样梗塞和小量出血为多; 中风不同中医证型 , 在影像学上的征象是不同的; 中医辨证无法区分出血性还是缺血性中分,而现代医学做到了; 影像学不仅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化的指标,而且丰富传统中医辨证的内涵, 二、对针刺机理的进一步研究 针灸治疗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其疗效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其作用机制一直未搞清。 课题1:运用MRI研究电针对实验性脑缺血的研究 急性脑缺血模型制作 行颈外动脉穿刺到颈内动脉,注射明胶微球栓塞 兔脑缺血模型的制作 实验性兔缺血模型DWI表现 电针治疗缺血性动物 电针组、对照组各区12天前后rADC的改变 分别对电针组、对照组不同感兴趣区a~c点测量,得出不同部位的rADC值 对照组a~c点不同12天前后 rADC均值变化 电针组a~c点不同12天前后 rADC均值变化 电针引起ADC值升高的机制 1、扩张血管,局部脑血流增加; 2、对局部微血管自律运动产生良性调节作用,能有效地解除缺血半暗带区早期的微血管痉挛,为周边侧支代偿血流进入缺血区创造条 上述两方面的作用使得脑缺血半暗带脑血流增加,炎症反应和细胞毒性水肿减轻,导致ADC值升高。 三、穴位与大脑皮层解剖定位的研究 经络一中枢神经相关学说,认为穴位在大脑皮质上各有相应的代表区,经络在大脑皮层各部位之间有机能联系; 运用fMRI证实针刺穴位对相关的脑结构具有区域特异性,即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显示脑部特异的激活区或抑制区。 四、运用影像学对中医治疗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目前对中医疗效评价指标尚未有统一的评判标准,这不仅不利于对患者疗效的评判,更也不利于中医中药的推广。 课题3: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电针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结扎双侧颈总动脉、一侧椎动脉,制作全脑低血流灌注动物模型 低灌注模型兔脑造模后脑的CT灌注表现: CBV/CBF/T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