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刘景源.ppt

“温病学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刘景源.ppt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评介“—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刘景源

“下焦篇”还有小定风珠方,也属同类方剂。这类方剂都是由大队滋补之品组成,纯属滋阴法,必须以真阴耗损为主症者才可以使用,如果热邪仍盛者切不可滥用,以防闭门留寇。正如吴氏在本篇第17条所说:“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复脉。” 以上的证候与方剂是“下焦篇” 论述的重点。 “下焦篇”其余各条,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一种类型是,真阴耗损而热邪犹存,治疗要清热与滋阴并施。方剂如: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竹叶玉女煎、连梅汤。 另一种类型是,热邪深入下焦与血互结,形成瘀血停蓄的证候。这类证候多属实证,治疗要泄热行瘀。方剂如:犀角地黄汤、桃仁承气汤、抵当汤、加减桃仁承气汤等。 再一种类型是,下焦温热病治疗后,邪气退而未尽,或邪气已退,但阴液已伤,或阳气已伤,或气阴两伤各证候的善后调理法。方剂如:桃花汤、桃花粥、护阳和阴汤、加减复脉汤仍用参方、半夏汤、桂枝汤、小建中汤、五汁饮、牛乳饮、益胃汤、三才汤、专翕大生膏等。 综观“下焦篇”温热病的条文,可以看出,论述的重点是温热邪气深入下焦肝肾,导致真阴耗损,治疗用滋阴法。 滋阴法,是“下焦篇”论述的重点。 总而言之,《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讲述的温热病,沿上、中、下三焦传变,按卫、气、营、血四个阶段由浅入深发展,在传变发展过程中,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点。 在治疗上,上焦用清法,清热以保津;中焦无形热盛仍用清法,有形热结用下法,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为主。三焦温热病的治疗,都以泄热存阴为原则。可以说,温热伤阴与泄热存阴,是吴鞠通对温热病辨证论治学术思想的核心。 温热病传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治疗原则可以归纳为下面的简表。 温热病传变规律与治疗原则简表 另外,吴鞠通对温热病的治疗禁忌也很重视,他主要强调了三个方面。 一是忌辛温发汗。如“上焦篇”第4条银翘散方论中说:“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它患。” “上焦篇”第16条也说:“太阴温病,不可发汗。” 一是忌淡渗利尿。如“中焦篇”第30条说:“温病小便不利,淡渗不可与也,忌五苓、八正辈。” 一是慎用苦寒药。如“中焦篇”第31条说:“温病燥热,欲解燥者,先滋其干,不可纯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 从这些方面,也充分体现出了吴氏治疗温热病处处注意保护津液的学术思想。 2.湿热病 在三焦篇中,吴鞠通把暑温、伏暑中属于暑湿病的证候与湿温病一同归入湿热病范畴。因为其病因是湿热邪气,湿热熏蒸,弥漫表里,初起卫分与气分的界限并不明显,在湿热未化燥的阶段,一般又不入营分、血分,往往始终留连气分,所以用卫气营血辨证很难标示湿热病的传变发展规律。而湿是重浊 之邪,有自上流下的特性,三焦辨证恰恰能清楚地标明湿热邪气由上至下的传变途径,所以书中论述湿热病很少用卫气营血辨证,而是以三焦辨证为纲领。综观三焦篇中湿热病的内容,始终突出湿邪弥漫,阻滞气机这一特点,治疗上则强调祛除湿浊,宣畅气机,湿祛则热不独存。 (1)上焦篇 第43条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三仁汤主之。” 本条讲述了湿热邪气在上焦的临床表现及治法。湿邪困阻上焦,肺气失宣,表气不畅,则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湿阻脾胃,升降失司,所以见胸闷,不饥。 临床见症虽多,但都是因为湿邪困阻,肺气失宣所致,所以治疗用轻宣肺气,化湿泄浊法。正如吴氏在本条分注中所说:“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其它如新加香蕾饮、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方等,也都属这类方剂。 如果属热重于湿者,则以清热为主,兼以祛湿,方剂如白虎加苍术汤。 (2) 中焦篇、下焦篇 湿热邪气在中、下焦,主要临床特点是湿困脾胃,升降失司,三焦气滞,小便不利,治疗要以辛开苦降,宣畅气机,健脾开胃,淡渗利湿为组方遣药的原则。就是吴氏在“中焦篇”第59条分注中所说的“以升降中枢为要” , 以及在“中焦篇”第63条分注中所说的“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 。 因为湿热病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区别,所以在药物配伍上也有不同变化。 治疗湿重于热,用辛温、苦温、淡渗三类药物相配,以祛湿为主,从湿中泄热。方剂如:茯苓皮汤、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