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全集)的电子版(word 档).doc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全集)的电子版(word 档).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聖心源 清·黃元御 撰 四聖心源自敘 醫有黃帝、岐伯、越人、仲景,四聖之書,爭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無傳,玉楸子憫後世作者不達其意,既解《傷寒》、《金匱》,乃於己巳二月,作《四聖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以繼先聖之業。創辟大略,遇事輟筆。庚午四月,北遊帝城。十一月終,南赴清江。辛未二月,隨駕武林。四月還署,研思舊草,十得其九,厥功未竟。八月十五,開舟北上,再客京華。壬申十月,作天人之解,續成全書。癸酉二月,解長沙藥性,五月刪定《傷寒》,七月筆削《金匱》,八月修溫疫痘疹,成於九月十七。維時霖雨初晴,商飆徐發,落木飄零,黃葉滿階。玉楸子處蕭涼之虛館,坐寂寞之閒床,起他鄉之遙恨,生故國之綿思。悲哉!清秋之氣也,黯然遠客之心矣,爰取《心源》故本,加之潤色。 嗟乎!往者虞卿違趙而著《春秋》,屈原去楚而作《離騷》。古人論述,往往失地遠客,成於羈愁鬱悶之中,及乎書峻業就,乃心獨喜,然後知當時之失意,皆為後此之得意無窮也。向使虞卿終相趙國,屈原永宦楚邦,則《離騷》不作,《春秋》莫著,迄於今,其人已朽,其書不傳,兩人之得意,不如其失意也。 當世安樂之人,其得天者誠厚,然隙駟不留,尺波電謝,生存而處華屋,零落而歸山丘,身與夕露同晞,名與朝華並滅,荊棘狐兔之中,樵牧歌吟之下,其為安樂者焉在!竊以為天之厚安樂之人,不如其厚羈愁之士,丈夫得失之際,非俗人之所知也。 顧自己巳,以至壬申,歷年多矣,元草未就,是天既長與以窮愁之境,而不頻假以消閒之日。帝眷之隆,何可恃也,良時非多,勖之而已。 癸酉九月甲戌昌邑黃元御 目 錄 四聖心源卷一 天人解 陰陽變化 五行生剋 藏腑生成 氣血本原 精神化生 形體結聚 五官開竅 五氣分主 五味根原 五情緣起 精華滋生 糟粕傳導 經脈起止 奇經部次 營氣運行 衛氣出入 四聖心源卷二 六氣解 六氣名目 六氣從化 六氣偏見 本氣衰旺 厥陰風木 少陰君火 少陽相火 太陰濕土 陽明燥金 太陽寒水 六氣治法 四聖心源卷三 脈法解 寸口脈法 寸口人迎脈法 三部九候脈法 藏腑脈象 四時脈體 真髒脈義 浮沉大小 二十四脈 浮 沉 遲 數 滑 澀 大 小 長 短 緩 緊 石 芤 促 結 弦 牢 濡 弱 散 伏 動 代 四聖心源卷四 勞傷解 中 氣 陰 陽 陰 虛 陽 虛 陰 脫 陽 脫 精 神 神 驚 精 遺 氣 血 氣 滯 氣 積 血 瘀 血 脫 衄 血 吐 血 便 血 溺 血 四聖心源卷五 雜病解上 鼓脹根原 氣 鼓 水 脹 噎膈根原 反胃根原 消渴根原 癲狂根原 痰飲根原 咳嗽根原 肺癰根原 四聖心源卷六 雜病解中 腹痛根原 腰痛根原 奔豚根原 瘕疝根原 積聚根原 蛔蟲根原 便堅根原 洩利根原 痢疾根原 淋瀝根原 四聖心源卷七 雜病解下 中風根原 歷節根原 痙病根原 濕病根原 黃疸根原 谷 疸 酒 疸 色 疸 暍病根原 霍亂根原 痎瘧根原 溫 瘧 癉 瘧 牝 瘧 傷風根原 齁喘根原 四聖心源卷八 七竅解 耳目根原 目病根原 疼 痛 耳病根原 疼 痛 鼻口根原 鼻病根原 口病根原 舌 病 牙 痛 咽 喉 聲 音 須 發 四聖心源卷九 瘡瘍解 癰疽根原 瘰癘根原 癩風根原 痔漏根原 四聖心源卷十 婦人解 經脈根原 閉 結 崩 漏 先期後期 結瘀紫黑 經行腹痛 熱入血室 雜病根原 帶 下 骨 蒸 胎妊解 結 胎 墮 胎 胎 漏 產後根原 四聖心源卷一 昌邑黃元御坤載著 昔在黃帝,咨於岐伯,作《內經》,以究天人之奧。其言曰:善言天者,必有驗於人。然則善言人者,必有驗於天矣。天人一也,未識天道,焉知人理! 慨自越人、仲景而後,秘典弗著,至教無傳。歎帝宰之杳茫,悵民義之幽深,徒托大象,不測其原,空撫渺躬,莫解其要。人有無妄之疾,醫乏不死之方,群稱乳虎,眾號蒼鷹。哀彼下泉之人,念我同門之友,作天人解。 天人解 陰陽變化 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軸,所謂土也。 樞軸運動,清氣左旋,升而化火,濁氣右轉,降而化水。化火則熱,化水則寒。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木之氣溫,升而不已,積溫成熱,而化火矣。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金之氣涼,降而不已,積涼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陰陽之升降,陰陽即中氣之浮沉。分而名之,則曰四象,合而言之,不過陰陽;分而言之,則曰陰陽,合而言之,不過中氣所變化耳。 四象輪旋,一年而周,陽升於歲半之前,陰降於歲半之後。陽之半升則為春,全升則為夏,陰之半降則為秋,全降則為冬。春生夏長,木火之氣也,故春溫而夏熱;秋收冬藏,金水之氣也,故秋涼而冬寒。土無專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