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俗的农耕文化透视.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夕节俗的农耕文化透视

中 七夕节俗的农耕文化透视 隆 滟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 兰州730070) 【摘 要】 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七夕节妇孺皆知。 它不但与“牛郎织女”传 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是在中国农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茁壮成长起来的民间习俗。 本文结合文献资料、文学作 品,通过对与七夕节俗相关的“牵牛”“织女”的形象特征以及七夕风俗的主要内容:妇女“呈瓜果乞巧”、“穿针乞巧”、“浮 针乞巧”、“蛛网卜巧”、“庆贺牛生日”、“望云(天河) 卜丰歉或谷价高低”等习俗的分析、论述,挖掘其蕴含的农耕文化遗 存,以期让读者更深地了解我国早期农业发展历史,更深地、全方位地了解我国经久不衰的七夕节俗的文化蕴含。 【关键词】 牛郎织女; 七夕; 农耕文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S-09;K207 A 1000-4459(2011)04-0107-07 Agricult ural Cult ure Element s Cont ained in t he Double Sevent h Fest ival LONG Yan (CollegeofHumanities,GansuAgricultureUniversity,Lanzhou730070) Abst ract : ’ embeddedfarmingculture.It’ impliedintheDoubleSeventhFestival. Keywords: 七夕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七夕节妇孺皆知。在中国古代四 大传说中,“牛郎织女”传说影响最大、最广泛,而且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同时,从汉代开始形成 的七夕节俗,随着历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又与我国远古先民在农业生产、生 殖繁衍、祭祀礼俗文化、气候、物产等结合,形成了新的七夕节俗内容。马克思说,希腊的神话不仅是希 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它的土壤。由“牛郎织女”传说和多种多样乞巧方式组成的,并在很大程度上深 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劳动观、家庭观、爱情观的七夕节俗,正是在中国农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茁壮 收稿日期 [ ]2011-06-04 作者简介 隆滟( ), 文学硕士,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民间文学、农业民俗。 [ ] 1974- -107- 2011.4 成长起来的。 七夕节为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被人们认为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牛郎织女”凄婉动人的 爱情故事,它不仅反映了农耕民族对传统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推动七夕节俗演变升华的内在 精神动力。中国历代的七夕节,无论是表层的节日习俗还是深层的文化内涵,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 化,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七夕节俗是建立在农业耕作基础之上的, 很多活动大都与古老的农耕习俗紧紧相连,成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通过对七夕节 俗主要内容的研究,以期透视其蕴含的农耕文化因子。 一、“牵牛”、“织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农业发展的痕迹 “一定意义上讲,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劳动人民‘口传的历史’但又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只不过 1 与历史有更为密切的联系” 。“牛郎织女”传说的产生正是这样,它最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社 会经济、历史文化的特征,是因为“牛郎”、“织女”事实上是我国从史前时代直至近代农业经济社会中 男耕女织家庭结构与经济生活的反映;其名称和身份特征据西北师大赵逵夫先生研究:分别来自原始 社会末期秦人和周人的祖先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