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温州市新常规》教学设计参考格式平阳县鳌江小学 林甲坚课题17.永生的眼睛课时1课时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 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当年14 岁的“我”和现在14 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濡目染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课文讲述的故事中,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二是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的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学情分析1.经过三年多的积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自觉做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学旬。在阅读中他们能通过做批注、自读自悟等学习方式,使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趋于个性化,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2.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样的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的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3、通过学习, 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协作手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心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2、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手法。教学准备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3、调查:身边的人对器官捐献了解多少,他们愿意在去世后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过程设计一、诗歌引入,铺垫情感(一)诗歌导入1、出示诗歌:《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2、(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出示课题及作者(17.《永生的眼睛》)(二)以情激情1、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一个词语大家肯定不会陌生!(点击课件出示:母亲)熟悉吗?2、母亲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母亲就是我们温暖的家。可是,不幸的女孩──琳达,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永远地失去了自己的母亲。3、点击课件,并范读出示:那会儿,我的内心一直笼罩着巨大的悲哀与苦痛。一想到从此以后我再也得不到妈妈的呵护了,泪水便不由自主地流淌下来。我无法面对没有妈妈的孤零零的生活。(就在母亲去世的当天下午),一位警官来到我们家,对父亲说:“先生,您同意医院取用尊夫人的眼睛角膜吗?”4、面对这个近乎没有任何人情味可言的要求,我的父亲,会作何反应?痛失慈母的我,又会作何反应?设计意图:配乐范读,展现琳达痛失慈母后的悲痛情绪,从而调动学生情感,促使其“移情”考虑问题。逝者已去,作为女儿此时最应做的莫过于让母亲静静离去,而一位警官的突然造访,却使得事情的发展显得扑朔迷离。故事讲到这儿,嘎然而止,要求学生去读文本,有效地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也为“父亲同意角膜捐赠,我反对角膜捐赠”的冲突做好了铺垫。二、初读课文,体会“我”对角膜捐赠的反对1、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借助屏幕上的温情提示,(点击出示温情提示)。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好,开始吧!(温情提示内容:“角膜”、“角膜移植”、“器官移植”相关知识2、学生借助温情提示,自由读文。3、反馈学习生字词情况:读完了课文,谁来跟这几个朋友打个招呼?(课件出示词语)4、交流读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反应如何?⑴课件出示句子一:“当然可以。”爸爸痛快地回答。⑵课件出示句子二:“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开。”(抓住“当然”、“ 痛快”体会父亲对角膜捐赠的支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