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锐”杂志大众化趋势.doc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锐”杂志大众化趋势

“新锐”杂志大众化趋势   摘要:近几年涌现的新锐杂志中,《新周刊》颇具代表性,通过大众文化视角对其透视,不难发现该杂志标榜新锐精英化,典型的小众定位背后却是大众议程设置,内容选择将交际话题、私人话题上升为大众话题。实质是遵循市场新闻学,拥有最大多数的社会主流消费者,消费文化议题,体现在新锐杂志中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自我张扬,它是非功利的;而作为大众传媒的杂志又无可避免地成为消费文化的传播者。   关键词:新周刊 精英化 消费主义 分众化      自上世纪末以来,伴随着与世界交流的日趋频繁,我国的期刊业在发展中逐步成熟,竞争也日趋激烈。从宏观角度看,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与读者需求的刺激下,期刊逐渐由“大众化”向“小众化”转移,刊物定位更加明确,读者群更为稳定。从微观角度看,精良的制作与时尚的包装也赢得读者的青睐。   诚如霍克海默与阿尔多诺的“启蒙辩证法”所说,一旦自我标榜“新锐”,就几乎等于拥有至高无上的话语权。纵观21世纪的媒体,无论是纸媒还是电子媒体,“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实都可以视为商业法则殊途同归的表述:自我设定特别的意义,进而获得某种价值和交换价值,进行最大基数的社会利益交换,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其基本前提要素有三:最高端的精英定位(内容),最大的社会影响(人群),最大的价值回报(利益)。   新锐还是大众:一枚钱币的两面   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的《新周刊》,经过12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这本中国第一本由本土传媒人创办、本土社会生活资讯为主体而真正具备国际水准的杂志,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张扬无情剖析的犀利风格,并创造出多种新型报道模式,成为中国期刊市场上最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   打开《新周刊》主页,硕大的“锐”字全面占据你的眼球,一股精英之风扑面而来,仿佛在声称“我们倡导的便是新锐先锋的精英文化”,每期《新周刊》封底有“知道分子问卷”,旨在普及常识,扩大精英范围。如同一枚银色钱币,总有其正反两方,“新锐”和“大众”两个自相矛盾的字眼在《新周刊》成为可以随时翻转、各行其是的两面。新锐其实是典型的小众定位,小众意味着低发行量、低知名度甚至杂志的边缘化、非主流化,虽地处广州,《新周刊》编辑部同人们却避谈小众,不是上层读物(high-quality press),也不希望仅仅是对上层的影响。《新周刊》针对都市中产和小资人群,在意他们的购买力和公共话语,而这批“主流大众”,又恰好不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主流人群,如果“主流”的界定仅仅是从人口基数上来说的话,在这点上,《新周刊》不动声色地偷换了概念。   新概念引领趋势,“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新周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6~1997年底,时事新闻杂志阶段,内容为时事新闻综述;1997年底~1999年,内容已经开始逐步转向对社会时尚话题倾斜;1999年~2006年,内容从对时事新闻的报道,倾向于抽象和另类的新锐文化,进而开始策划制造概念。可以说《新周刊》是媒体同行和创意工作者眼中的“话题发源地”。“飘一代”、“她世纪”、“第四城”、“无厘头.com”、“80年代下的蛋”、“忽然中产”、“贱客来了”、“女人生猛”……《新周刊》众多经典专题以及一年一度的“大盘点”、“情人节特辑”等,至今仍在不断被人引用和演绎。当代中国庞杂繁复,有说不完的故事、谈不尽的现象,《新周刊》的文章,就像人体切片,断流截出其中关键的部分,虽然犹如管中窥豹,亦可检视全体经络的气脉动向。   这份每期128页铜版纸全彩印刷、标榜所谓的精英杂志辟有“专题”“城市”“观察”“人物”“品牌”“文化”“设计”“写作”“卖点”“漫画”“图片故事”,封底设有“知道分子问卷”等栏目。从新周刊的栏目设置及其内容基本可以看出,在时事与生活之间,它更关注生活;在生活与时尚之间,它更在意时尚。它的目标读者群定位在25岁左右、关心时事时尚、追求个性表达、有主见、有思想、有一定消费能力的阅读人群,也就是都市中产阶层。“国际经验表明,当GDP处于1000~3000美元时,中产阶层在社会中会大量出现,生活方式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这样,以往传播市场上同质化的共性需求主导模式将会转变为分众的、差异化的信息需求模式。”正如《新周刊》在161期的封面文章《人人都爱看杂志》中如是告白:“并不是所有杂志都对你胃口,但总有一份为你而生;关于你这类人的生活与生存、价值与信仰、情感与趣味、健康与保健。”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受众导向时代依然我行我素的托词,也有人说,这是《新周刊》在个性化阅读时代里仍然可以无为而治的智慧。   兜售话题,贩卖意见,让“新锐”成为公共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介化的时代,一方面,大众媒介飞速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