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体与大众知识空间构建
新媒体与大众知识空间构建
摘要:对于大众知识空间的构建,新媒体的强大能力还未能实现,甚至还有一些弊端:电视打造文化快餐;网络信息传播无序;手机传播中人文关怀的缺失等。
关键词:电视 网络 手机 大众知识空间
大众知识空间,是大众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外获取知识、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教育“场所”。在传统时代,知识、信息掌握在具有统治权力的领导阶层手中而视为“精英文化”,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地位的人与之无缘。电视、网络、手机这些新兴的电子媒介的产生,打破了传统时代信息传播的单一性和霸权性,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知识传播的公开与公平。
新媒体在当今大众知识空间的构建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在这一构建过程中的新媒体的一些传播策略和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思索。
电视――强势导控与文化快餐
电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充当的是娱乐休闲的角色,各大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基本上是热门电视剧或娱乐节目的天下。这些节目几乎都以游戏、休闲为主:清宫剧多数是戏说历史,选秀节目中大众娱乐的目的也远远大于参赛者才艺的展示。但自2004年始,《百家讲坛》(以下简称《百》)栏目持续大热,各地方台纷纷效仿,电视讲坛栏目的兴起似乎给人们这样一个印象:电视不仅能娱乐,也能构建大众知识空间;电视不仅能休闲,也能传播民族的人文经典。
但是,以《百》为代表的电视讲坛栏目的收视率成功,并不代表大众知识空间构建情势的乐观。
《百》于2001年7月创办,起初对受众的定位是“具有系统的、专门的知识”的人群,内容涉及人文历史、自然科学、饮食起居等多个方面,主讲人也是大师级的学者专家,如叶嘉莹、杨振宁、蒙代尔、霍金等。这一栏目实际是大学讲坛在电视媒介中的延伸。制作人力图给大众呈上一档充满浓郁学术氛围的高端精英栏目,而遭遇的却是收视率节节下降甚至几乎为零面临停播的窘境。转机出现于2004年,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创下了科教频道最高收视率的奇迹,自此之后《百家讲坛》对受众定位、节目内容和主讲人等传播策略均做出调整,相继推出刘心武讲《红楼梦》,纪连海讲和?,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论语》、《庄子》心得等节目,火爆异常,甚至造就了易中天、于丹这样的学术“超男超女”。
《百》的传播策略的转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众定位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重心从专业知识群体向非专业知识群体下移。以专业知识群体为受众其实并不能获得较广泛的受众群体,甚至容易引来这一群体的质疑与批评,非专业知识群体才能带来更为广阔的受众空间。
其次,栏目内容集中到对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传统人文经典的解读,且努力寻求符合受众口味的内容。这一转变非常契合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寻根”热潮。这些传统的人文经典本来就与华夏儿女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但因历史、教育体制等原因,真正深刻接触这些经典的人并不多,大多数人对这些经典保持着神秘的向往之情。《百》也不是对传统人文经典做全方位的解读,而是以迎合大众的口味为切入点。
再次,主讲人从大师向“教师”转变。改变后的《百》的主讲人主要是大学教师,也有一些科研人员、中学教师。这些专业背景、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并不相同的人却有不少共同点:(1)对所讲内容有一定的时间、意识上的专门研究;(2)能准确把握受众口味;(3)具有较强的能适应大众媒体的表演能力。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上述三个条件的重要程度与排位顺序相同,但在媒体的实际选择中,其重要程度刚好与排序相反。《百》所选择的主讲人首先都是有良好的电视表达力的“教师”,如易中天的说书式、于丹的心得式,把当下的时髦语汇、对世俗困惑的排解与传统经典、高深学术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受众与传统人文经典的距离,消解了大众对传统人文经典的神秘感,增强了传统人文经典的世俗性与趣味性。
主讲人只是传播的起点,真正的传播过程实际掌握在电视媒介手中:
首先,电视媒介关注且只关注大众“想看什么”,并不注重经典本身的传播。例如刘心武所揭秘的《红楼梦》,他抛开“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悲剧世界,甚至抛开“金陵十二钗”,只抽出其中一个比重并不很大的“秦可卿”,再混淆历史与小说,对这个人物做猜谜式的索引考证,得出匪夷所思的结论,甚至以此来代替对整个《红楼梦》的解读。媒介满足了大众对历史、文学的假想,而至于《红楼梦》究竟写了什么,红学家们还有什么争论,媒介并没有传播的欲望。
其次,电视媒介关注大众“怎么看”,至于“看”的本质效果,没有深究的兴趣。《百》非常突出电视媒介的表达能力,对于所讲的内容,做连续剧式的设置:分集讲授,每集解决一个问题,设置一个疑问,图文并茂、声像结合。有参加《百》节目的学者,就曾以西方神话中的“魔鬼之床”来形容该节目对学者的“修理”。在满足了大众“怎么看”,达到了一定收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