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路 中国人浇筑抗战生命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滇缅路 中国人浇筑抗战生命线

滇缅路 中国人浇筑抗战生命线   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至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对外通商口岸被切断,不久,日寇又在越南海防登陆,切断了我国仅存的对外供应线―――滇越铁路。幸好,中国人用血汗浇筑了一条战时通道,这就是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滇缅公路!   正如著名作家兼记者的萧乾先生所言:“中国有千百条公路,数不清的桥梁,然而没有哪一条像滇缅公路,也没有一座像惠通桥那样可以载入史册。”      幼时,我家住在云南一个叫永平的坝子里那段贯穿东西的滇缅公路北边不远。上学后,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朝东边走走滇缅公路。不是旅游,或探古寻幽,只为迫于生计,推手推车上山打柴。去时推空车上坡,回时拉重车下坡,两边都较为省劲。   稍稍记事,便有同行的长者沿路讲述滇缅公路的来历与光荣,时间一长,我对脚下这条蜿蜒跌宕于崇山峻岭中,看起来与别处一样普通的滇缅公路,有了更为深切的了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岁的增长,在我心目中,滇缅公路已不再是如枯藤般死气沉沉的道路,而是一条由民族的脊梁支撑着的具有中华魂魄的巨龙……      龙云向沿途各县发出十万火急鸡毛信      时光瞬间回溯到1937年8月的南京最高军事会议。在那次会议上,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主动提出修建一条从昆明经畹町到缅甸腊戌的公路。由此,可以接通铁路到达缅甸首都仰光港口。“七七事变”以后,对中国抗战来说,战略物资和生活物资持续不断的供应,就成为抗战能否持久下去的一个重要因素。1937年11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下令:限期一年内修通滇缅公路。为了保证工程如期完成,龙云向沿途各县发出十万火急的鸡毛信,严令各县县长严加督导,务必按期完工。当年12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在保山成立。随即,来自滇西各县的彝、白、傣、苗、傈僳、景颇、阿昌、德昂、回、汉等民族的20余万筑路民工,自带口粮被褥和锄头、镐、锨、锤等工具,翻山越岭奔赴各地划分的路段,露宿荒野,使用最原始的工具,吃着最简单的食物,硬是用血肉之躯在白山黑水和原始森林中劈山造路、过河架桥,斗瘴疠、战疟疾,仅用9个月时间,便在苍茫的高山大河上,修通了一条整体长达1000公里的令世界为之震惊的生命之路。   我的故乡永平县就处在了滇缅公路的中心地段。当年,这里是穷山恶水的蛮荒瘴疠之地,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山高谷深,河流纵横。1937年冬,时任永平县县长的洱源人马秉升先生奉省政府令征用民工开始修筑。永平承担路段东起与漾濞县交界处的胜备桥,转西北到与云龙县交界处的黑羊箐止,共计78公里。永平人烟稀少,但自愿参加筑路,徒步从山山岭岭携带简单工具赶来的民工却有上万人,离施工地点远些的人家要走上百公里。开工以后,马县长与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餐风露宿,披荆斩棘,昼夜抢挖,没有甘可同,惟有苦可共。其间数月,所有的筑路民工在完工之前,都没再回过家,甚至有人永远也回不了家了,但是老子死了之后儿子会主动顶上来,男人死了之后媳妇会拖儿带女补上去。他们中不但有不同的民族,还有不同阶级的人士,也就是说,只要是有爱国意识和抗日意识的人,无论是汉、彝、白、回,还是地主、富农、贫农、佃农,均以中华民族大业为重,怀着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一腔热血,共赴国难。      食不果腹的筑路民工,常常赤身裸体奋战在寒风凛冽的施工工地上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野外施工,住在自己用树枝荒草搭建的简陋茅棚里的每一个人,随时都要面临食物不足的残酷考验。有的村子人全来了,留下空荡荡的村落,房舍失去炊烟,显得格外凄凉。滇缅公路开始施工的时候,正值隆冬,天寒地冻,那些食不果腹的筑路民工,常常赤身裸体奋战在寒风凛冽的施工工地上,每天劳作不止。自己带来的口粮吃完了,政府补助的食物又极为有限,民工们常常饥肠辘辘眼冒金星,不但干起活来浑身是虚汗,脚下如打水漂,甚至走起路来都会被风吹跌,撞到树木和石头上。见此情景,马县长会不时地吼几声洱源白族调给大家鼓劲,他还鼓励大家在劳动间隙发挥各自特长,找野菜、猎野物补充伙食。这样一来,大森林里那些山毛野菜和野兔、野鸡、麂子、蟒蛇,以及江河里的鱼、虾、蟹类全都变成了补充人体能量的食物,甚至连小小的麻雀和平时令人讨厌的乌鸦也不放过,使得他们身上的力气重又充盈起来。   无论什么年代,食物的事在号称“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云南大地上,还不是最难应付的,因缺食少穿、环境恶劣所引发的各种疾病才是真正致命的敌人。云南的早晚温差很大,加之“一雨成冬”的气候,许多人患上了气管炎、感冒、肺炎和疟疾。但那些生了病的民工总是随便扯把山坡上的草药胡乱吃了,就又跟其它民工一起,在风霜泥泞中饿着肚子、裸着身子,不停劳动,直至用尽最后一丝力气,献出宝贵的生命。加之到处是悬崖峭壁,随时都会发生土石坍塌,故筑路者中每10人就有数名伤亡。人死之后,大都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