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傳播科技的再現-.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常生活中傳播科技的再現-

日常生活中傳播科技的再現: 如何符合科技與民主的精神? 再現與溝通科技 第三講次 訊息通知 學期前半演講主題: 1 邱育慈 TaipeiTimes 記者 演講時間:10月15日週五10點到12點 演講題目:科技與新聞 2 婁純瓏 年代電視「創新年代」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演講時間:10月22日 演講題目與方向:「創新年代」節目概念發想、企劃與呈現 3 夏康真 公共電視節目部企編 演講時間:10月29日 演講題目:現代鳥人 ── 近用新科技 談的方向:「別小看我」100集特別節目 近用數位錄影 參與社會議題 節目發想與製作 4 盧諭緯 數位時候雙週刊 執行主編 演講時間:11月5日 演講題目: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雜誌編輯的5問5答 談的方向:1.新科技到底是什麼? 2.誰應該懂新科技? 3.比讀者早兩星期理解?4.用誰的科技語言? 5.我們嘗試這麼做 -- 實務作品分享 5 (科技線新聞記者) 演講時間:11月12日 演講題目: 學期後半演講主題: 6 林怡瑩 苦勞網執行秘書 12月3日 7 管中祥 世新大學新聞系老師 12月10日 8 莊庭瑞 中央研究院資訊所副研究員 12月17日 9 (邀請中)12月24日 10 廣告界 製作再現手機或其他科技產品廣告的廣告人 (接續上週) 聰明行動科技至少形成三種潛在威脅: (p. 292) 對自由的威脅:無所不在的監視(妳的影像每日出現在監視攝影機上多少回?) 對生活品質的威脅:資訊充斥(公私領域分野消失) 對人類尊嚴的威脅:將生命的更多層面交給機器,與之共生互動,變得機械化? 威脅與變化 緩和的時間(?):時間運用必須填滿最小縫隙,競爭的是同一公共空間內其他人的注意力,以及本身往返家與工作地點之間的「閒置時間」。「一隻腳永遠踩在未來」? 模糊的地點:空間歸屬感本來與家庭、種族、國家為四大歸屬感的基礎,現在人人偷得公共空間,轉化為個人溝通網路?什麼是「在場」? 殖民化的生活:工作無所不在,工作與家庭的傳統分野消失 Nicola Green對英國的研究指出,研究大學生手機使用者,分成 高明的使用者(善用手機配合自己外在與社會環境) 差勁的使用者(在聽得到的範圍之內不考慮他人感受地使用) 無能的使用者(…通常指父母,完全不知如何使用行動媒介) 需要知道什麼? 如何規範網際網路,倡導競爭力,但不會損害民主; 合作系統(自然或人為)的跨界動能; 行動、普及與永遠連線媒介對認知、人際關係與社會的影響; 無所不在的行動網路及嵌入地點的資訊如何重塑城市 再現科技… 1895年的影片 觀眾奪門而出? 盧米埃兄弟的影片 「火車進站」 日常生活中 再現科技 涉及什麼面向? 再現傳播科技 科技霸權? 資訊革命是普遍存在於「媒體、公共關係、廣告…電子遊戲」的形象,而人們經由主動的「消費」資訊科技,已然認可資訊科技有利人群的說法,人們並且積極擁抱之,使資訊科技成為由下向上的「霸權」意識形態。 並非全面稱霸 自動化與大量失業 工業國家對資訊科技抱持的懷疑態度 重靈性而遠科學的新時代運動 關於科技的再現,其實也並沒有能夠構成一個圓融和諧的科技世界觀,科技形象往往取決於社會時代背景,甚至,研究科技形象的學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分析之對像(傳播的形式),對於他們的研究發現,都會產生影響。 (出自 馮建三,1995) 過往研究顯示 Nelkin(1987)多方從報紙與雜誌採擷分析樣本,以個案方式進行研究,她的主要發現是科學形象其實與時俱變,「今日之期望既經誇大,則明日之恐懼必被煽情化」(p.72),一九六○年代充滿了科學與科技「突破」(breakthrough)與「革命」(revolution)的報導,但到了六○年代的末期則「擔心環境與社會風險的聲音」,緊隨在後,直至整個一九七○年代(p. 10, p.34),一九八○年代的報章雜誌則混雜了前兩種情況(pp.98-100) Dunn(1979)分析電視的科技性節目,發現一九三○至五○年代的科學與科技形象,絕大多數是負面的,直至一九六○年代以後,電視的科幻虛構節目才「展現一個主題,強調科學是制度化的行當,符應大眾福祇,並且提振了社會公義」(p.345)。 在西方社會相當流行的科幻小說、電影或連環圖畫等等由普羅大眾直接出資消費的媒體商品, 經常以負面或邪惡的筆法描述科學與科技(Basalla, 1976; Journal of Popular Films and Television,1990, Fall,討論科幻小說與電影的怪物之專輯) , 或是混雜著「憤怒與熱情,慷慨的禮贊與深沉的不信任」(Handlin, 1965:268) Rushing and Frentz (1989) 則檢視了《洛基 IV》(Rocky IV)、《銀翼殺手》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