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越边境广西金龙布傣族群“天”与天琴
中越边境广西金龙布傣族群“天”与天琴
[摘要]立足田野调查,从起源、仪式、诗经、“巫”身份等方面,系统剖析了中越边境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布傣族群的“天”信仰、“做天”仪式、“天琴”法师及法事操持者等内容,为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基本参考。
[关键词]金龙布傣族群;天;天琴;法事操持者
[作者]秦红增,《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南宁:530006。毛淑章,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农瑞群,龙州县文联民间艺术协会秘书长,小学高级教师。广西龙州:532400
[中图分类号]C9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2)02-0087-008
2011年广西“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特聘专家岗位资助;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50004)研究成果。
一、引言
金龙布傣(布岱)人是一个只有17000多人口的小族群,主要聚居于中越边境线中方一侧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与龙州一带其他壮族支系(如布依人)长期杂处,文化习俗相似,如住房都为干栏式,饮食皆是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20世纪50年代进行民族识别时曾自报“苗族”、“彝族”,后来改报为“傣族”,1958年定为僮族,1965年改为壮族,因而被看作是南部壮族的重要支系。同时在聚居地域方面,金龙镇境内的中越边界线长32公里。“同饮一江水,同砍一山柴”的中越两国边民,在语言、习俗、经济、宗教信等社会文化方面,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在亲友互访、边境贸易、民间宗教活动等方面来往密切。
基于其独享的天琴弹唱、妇女穿长袍黑衣、每年正月十一过“依峒”节等文化特质,布傣人一直自称为“根托”(布傣话:土人)或布傣(傣人)。尤其是天琴弹唱,过去当地其他族群如布依人是不认同的,也鲜为外人所知,并被看作是某种“巫术”。因此,近百年来,学术界一直延续着对布傣族群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经历了精英挖掘、官方组织、艺术包装等一系列环节,“天琴文化”已得到外界的普遍认同。天琴不仅成为布傣族群的文化标识,而且逐步演变为龙州乃至广西的文化品牌,享誉中外,引起了学术研究的热潮。
国内关于布傣人的研究,??李方桂先生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出版的《龙州土语》一书。该书主要是对布傣人的语言进行调查与研究。1954年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派员组成工作组到现在的龙州县金龙镇进行实地调查,1954年写成内部参考《龙津县金龙峒岱人情况调查》。该书对金龙布傣人的人口分布、名称、历史来源、传说、故事、神话、政治情况、文教卫生、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作了全面描述。1998年8—9月,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现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1995级本科班的学生到龙州县金龙镇的板池、武联、横罗等村开展田野调查,调查报告被收入由张有隽教授1999年主编的《边境上的族群:中越边民群体的人类学考察》一书。另外,如美国人杜德,越南学者如黄友平等,日本学者如绫部恒雄等,从历史变迁、社会组织和宗教信仰方面也对布傣人、布依人和越南岱族进行了研究。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布傣族群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天琴文化”来展开,内容逐步深入到族源、族群认同、节日、风俗、歌谣、信仰等方方面面。如秦红增、李先进、毛淑章等对“侬峒节”“天琴文化”的研究;黄新宇等关于“布傣天琴文化”传播与保护的研究;农瑞群、何明智等关于布傣人歌谣、族源的研究;潘汁等关于布傣人族群与国家认同的研究;潘艳勤、张建军等布傣人生育、婚姻、丧葬、祭祀等习俗、仪式的研究。本研究将在这些论说的基础上,立足2005—2011年多次在金龙镇各村屯的田野调查资料,重点围绕布傣人的“天”信仰及沟通天人法器“天琴”来进行,以期为相关“天琴文化”研究提供基础。
二、布傣族群的“天”信仰与“做天”仪式
在布傣人的信仰中,神与天是一个概念,喻神即是喻天。“中国壮族、傣族,越南的岱、依、泰族,老挝的老龙族,泰国的泰族都是与西瓯骆越有关的民族,他们现在都共同信仰一个民间的神,这个神的名称,声韵调都一样,各国各族都称为then,泰国泰语叫thsm,ε的开口度比e略大点,音译为‘天’。……中国壮族信仰“天”的地方是与越南交界或相近的防城、宁明、凭祥、龙州、上思等县市的山区和靖西、那坡、德保、大新等县。‘天’的意思是仙官,祭祖‘天’的仪式叫‘做天’。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最隆重的祭祖,各村或连村举行,目的是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六畜肥壮,祈福攘灾。”
布傣人“做天”活动包括求务、求花保花、婚礼、祭祀、婴儿满月、过桥、生日、上梁、接新娘、人新房、安龙、度戒、供玉皇、带花入房,以及驱邪赶魔、送火鬼、送昏神,赶鸡鬼、封村封寨等十多种。仪式一般有“弹天”“唱天”两种形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