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民住所,八十年前上海“廉租房”
平民住所,八十年前上海“廉租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开始了新一轮的住房建设,其中以危旧房屋改造为主要内容。根据《上海市地方志·城市规划志》记载,徐汇、普陀、闸北等区,被市政府列为首批危房改造的试点区域。1984年底,徐家汇附近--的“三村一花园”改造规划上报市政府,成为徐汇区最大的旧改项目。上海滩鼎鼎大名的“三村一花园”,终于走到了历史尽头。
所谓“三村”,指“市民村”,由南村、北村、市民村组成,是位于虹桥路北、番禺路东,南临交通大学的72片区域;“一花园”则是指徐家汇西侧、漕溪路北的一处被称之为“小花园”的贫民住宅区。
“三村一花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上海特别市政府筹建“平民住所”的那段独特的历史时期。民国时期的“市民村”和“小花园”设计规模并不大——居民最多时也不过2700户左右。但到1980年代的大面积拆迁时,需要从这里搬走或“原拆原迁”(拆房建房期间搬走,建完后再搬回原地——笔者注)的总住户,竞达到了2.33万户之多。那些从“市民村”里搬走的老人,兴许还能依稀记得民国时期他们搬来“平民住所”时的历史景象。
“平民住所”建设,始于上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后因八一三事变终止)。当时,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保障城市正常运转,解决房租昂贵和房荒的问题,上海特别市市政府领衔倡导、出资、规划,建设了一批专供城市平民租住的房屋(为此专门成立“上海市筹建平民住所委员会”)。
望房兴叹
说起上海的“房荒”,有关史料甚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流传于市井的一句话很具代表性——上海居,大不易!此句最早出自浙江定海举子、旅沪文人葛元煦1876年所著的《沪游杂记》一书,他写道:“上海租屋获利最厚,租界内洋商出赁者十有六七,楼屋上下各一间,俗名一撞(幢),复以披屋设灶,市面租价每月五、六、七两银数不等,僻巷中极廉每间亦需洋银三饼,昔人言长安居大不易,今则上海居尤不易焉。”这大约是“上海居、大不易”一语的源头。
民国早期的上海房产业大多控制在一些地产、实业大亨们的手里。他们中不乏外国教会组织、近代民族资本暴发户、外商投资者和官僚资本操纵者,尤为典型的如沙逊、哈同、李鸿章及盛宣怀等地产大鳄或名门望族。上海房地产业发展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买办阶层全面介入,大肆买地造房。而以教会为首的机构开始高价抛售早在30年前就已圈起的大量土地。此时,上海的房子越盖越多,住宅建设发展迅猛,却因供需不平衡、银行汇率波动不断,土地价格“日涨夜大”,导致房价、房租也越来越贵。表面上,上海似乎出现了所谓的“房荒”问题,而真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大量房屋待价而沽,而另一方面大批平民无房可住。
其时,因为人口的大量增长,本地居民住房紧张的矛盾日益突显。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旧上海人口变迁研究》一书披露:上海公共租界自1865年起实行每五年一次的界内人口普查,根据工部局的年报,上海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间为1927至1937年,这十年间,上海的房荒状况达到顶峰。根据公安局的咨情报告的描述:“草搭陋篷日见多处,民国十九年(1930年)计十万至十二万之巨。”
据《江苏省通志·第四十一卷》和《安徽省志·灾荒卷》的记载,自1925年后的连续几年中,苏北、江淮、皖东、皖北等地的水、蝗、早、溃堤(长江)等灾害持续发???,难民之多难以想象。据《上海通志》引用1927年上海特别市公安局的统计数字,那个时期每年涌入上海的灾区难民或逃避战祸的平民达“日在数千,年计壹拾叁万口之众”;1929、1930年前后,“全市界内难民已达廿万以上”,难民的居住问题成为城市管理的巨大难题,令原本就紧绷的住房问题雪上加霜。
大量农村难民或逃荒者从四面八方涌进上海谋生,租房无望,买房就更不可能,无奈之下只能到处找空地搭建棚户,此风日渐蔓延。租界当局和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以影响“市容观瞻”为由,采取“取缔”措施,强拆强征之事时有发生,遭到棚户居民激烈抗争,其中以苏籍、皖籍贫民的闹事为多。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的《苏北人在上海》一书描述,对于“对逃荒而来的难民们来说,能在上海搭建或租赁一个棚屋,就等于迈出了扎根城市生活的第一步,但租赁这样的不到10英尺宽的棚屋,租金需要五块到六块半银元。真正的难民无力承受。而那些违法搭起的住处,常常又会被当局以影响市容被拆除。”1928年出版的《工部局公告》显示,这一年工部局社会处共拆除了3200余处草屋。其中,发生暴力事件22起,工部局一名役工被一个名叫黄二三水的小贩及其兄弟三人殴打致伤,且事态仍有扩大之势。
房产商囤积居奇
笔者在查找史料时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针对1930年代前后上海、北京、汉口、昆明等地出现的,由国民政府出资、筹划、组织的“为城市平民建造住房计划”研究的著述颇多,涵盖各个领域的“假说”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