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在“大衰退”中表现可圈可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德国在“大衰退”中表现可圈可点

德国在“大衰退”中表现可圈可点   评价一国体制之优劣,不仅要看其繁盛期的业绩,更要看其在危机关头的表现。这是人们在寻求发展模式时经常忘记的。这次世界经济大衰退,使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过山车般的起伏沉降,为我们检视各国制度之长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视角。   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崛起为“世界帝国”,主宰着全球化进程。上世纪九十年代,西方主流思想虽然未必认同“历史终结”,但大体承认“美国模式”的优越,觉得欧洲、日本等多种不同的发达资本主义将不可避免地“美国化”。2003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甚至将德、法称为“旧欧洲”,似乎西欧发达国家已经日薄西山,不足挂齿。美国的学术界、媒体也连篇累牍地渲染:欧洲福利太重、管制太多、劳动市场不灵活、人口老化,除非效仿美国式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进行结构性改革,否则难以持续发展。   然而,2007年美国的次贷和房市把世界拖入“大衰退”,使资本主义陷入信誉危机。让美国聊以自慰的是,欧洲的危机似乎更大,美国恐怕更有希望率先走出衰退。“欧洲病”仍然是美国媒体的重要话题。但是,随着危机的持续,人们越来越注意到,欧洲并非都是希腊、意大利、西班牙。德国、荷兰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在惊涛骇浪中表现都相当不俗,其中德国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更备受瞩目。      【德国的抗打击能力比美国强得多】   首先,同样是经济危机,对美国人和德国人的冲击完全不同。《纽约时报》从一开始就注意到,美国人大量失业,有幸再就业的往往薪水低得多,不少人同时打两三个工,勉强糊口,惶惶不可终日。不幸者,则不仅丢了工作,而且跟着丢了医疗保险,甚至丢了房子、沦为无家可归者。德国人则大异其趣。经济危机中订单少了,公司没事干,职工的工时大大缩短,便利用这一时机去海外度假,或者在企业内培训进修,大部分人并没有因此失业。德国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一点?在经济繁荣时,德国工人加班加点赶订单,但并不像美国人那样立竿见影地拿到大笔奖金、信心膨胀地去买大房子。谨慎的德国公司把这些收入存到职工的账户上,等经济衰退、没活儿干时,拿出来支付工人的薪金,而不是像美国公司那样马上裁员。同时,员工和雇主协商作出决策,经济低迷时大家都少拿点钱,少干点活儿,通过集体缩短工作时间的体制(Kurzarbeit)来避免解雇人。政府也有种种政策鼓励企业这样做,为此承担了相当部分费用。以著名的工程公司Bosch为例,大衰退中大家勒紧裤腰带,没有大规模裁员,到2010年销售就创造了473亿欧元的历史记录,反而要把员工从28万多人扩张到30万。可以说,在大衰退中,德国的抗打击能力比美国强得多。德国的业内人士指出,2012年和2009年的不同在于,德国工业界学会了怎么对抗经济震荡。这种内在的“抗震”机制,也是德国总理默克尔一再拒绝美国加大经济刺激的力度建议的理由之一。默克尔教训美国领导人:结构健康的市场经济都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应该过分依靠政府行为。这对于一直指责欧洲大政府对经济管制过多的美国人来说,无疑是个讽刺。   第二, 美国人之所以长期以来信心爆棚,看不起德国等“旧欧洲”,一大原因就是自信美国能够维持高增长、低失业率。欧洲的政府对市场干预太多,劳动市场不够灵活,劳工权利受到过分的保护,企业无法随意裁员,于是谁也不敢轻易雇人,这反而造成高失业率和低增长。看看这次大衰退前的十几年,这种说法似乎不无道理。但是,2008和2009年,美国出现了0.3%和3.5%的负增长,2010年GDP的增长率为3%,2011年为1.7%。德国2008年增长0.8%,2009年则出现了5.1%的负增长;但2011年增长率为3.6%,2011年为3.1%,比美国的反弹力度大得多。这虽然和德国2009年的负增长幅度更大有关,但已经很难说德国在增长方面比美国有劣势了。另外,德国国债信誉良好,利率甚低,给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再看失业率,德国2010年为6.6%,2011年为5.6%,为1990年统一以来的最低水平。美国的失业率在2010年大部分时间维持在9%以上,一度接近10%;2012年失业率连续数月下降,但依然在8%以上。怪不得连2012年4月25日的《华尔街日报》社论也不得不承认德国的优越。   第三,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如今世界的低端产品多是“中国制造”,高端产品则多是“德国制造”。美国制造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跌到20%以下,企业大量外包。德国制造业则一直在GDP中占据20%以上的份额,2006~2007年一度接近24%。此次大衰退曾使这个比例跌到20%以下,但马上又回升。美国媒体一向炒作说,服务业是后工业社会的领跑者,制造业比例太大说明经济结构的落后。大量的制造业将不得不外包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德国死守着制造业必败无疑。事实上,德国的制造业并不像美国那样受“中国崛起”的冲击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