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伏暑修》ppt课件
第十二章 伏暑 病案讨论? 鄂××,女,19岁,1976年10月23日住院。住院病历号:14359 ? 病史:患者7天前曾有微畏寒发热,疲乏无力。3天前因劳累觉口干苦,遂饮冷水,当晚即有寒战高热,体温39.6℃。转来本院以高热待查收入住院治疗。住院一周,曾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著,仍高热不退,转请中医治疗。 ? 症状:初起寒热,舌苔白腻,脉弦数,继则寒战高热汗出,形如疟状。目前但热不寒,口干唇燥,面赤,口苦粘腻,胸腹扪之灼手,大便日行一次,粘滞不爽,溲黄而热,脉象滑数有力,舌苔根部黄腻,舌质红绛。 ? 检查:体温呈弛张型,在39~40.0℃,脉搏95/分,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正常。肥达氏反应(+),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65~284单位。血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 思考: ? 1、本病的中医病名。 ?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 3、确立治法。 ? 4、选择处方。 概述 1、定义 伏暑是由暑热或暑湿病邪引起的发于秋冬季节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具有暑邪致病的特点,起病急骤、病情较重、病势缠绵难解,初起即有气分或营分里热见证。 特点: 1.发病急、病情重、病势緾绵。 2.初起发于气分者多暑湿性质显著,病势较轻;发于营分者暑热性质较突出,病势较重。 3. 不论发于气分或发于营分,均由当令时邪引动而发,故两种类型初起均兼有卫表见证。 4. 发于气分者表证解除后,气分暑湿之邪每多郁阻少 阳,如患者内有积滞,常致湿热与积滞胶结于胃肠, 如暑湿转入中焦脾胃,则表现为湿热交混或热重湿轻之证,暑湿化燥化火可入营动血。 5. 发于营分者表证解除后,可发展为血分证、气营(血) 两燔证,并可出现痰热瘀闭心包、热盛动风、斑疹外发等。 2、沿革 1、有关伏暑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有暑邪伏而为病的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夏伤于暑,秋必痎疟”, 2、《和剂局方》一书中首载“伏暑”之名:“丈夫妇人伏暑发热作渴,呕吐恶心,黄连一味为丸”。 3、最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的,是明代方广的《丹溪心法附余》。 4、李梴《医学入门》对伏暑邪伏部位、病机和临床表现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伏暑作为疾病的名称。 5、吴鞠通《温病条辨》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 并对伏暑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 3、与西医学病名的关系 1.流行性出血热 2.钩端螺旋体病 3.散发性脑炎 4.重症流感等 病因病机 一、病因发病 (一)病因 暑邪(暑热病邪及其夹湿的暑湿病邪)伏于体内 (二)发病条件 诱发因素:秋冬时令之邪 体内因素:正气亏虚,主要是气虚 如邪气较微,而正气亦虚,邪微不足以致害,正虚不足以抗邪外出,邪气即伏藏于内,随着时日的迁延,病邪不断耗伤正气,正邪双方逐渐发生变化,甚至失去平衡,至秋冬复感时令之邪触动而发病。 二、病机演变 发于气分(卫气同病) 邪在少阳 邪结肠腑暑湿病邪 发于营分(卫营同病) 热在心营 热闭心包 下移小肠 血络瘀滞 深入血分 伏暑病理演变示意图 发于气分(卫气同病) 外 内 达 传 邪在少阳 暑热(湿)病邪 发病 气 营 (内伏) 分 分 邪结肠腑 秋冬时令之气诱发 发于营分(卫营同病) 热在心营,下移小肠 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