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讨.pdf

  1. 1、本文档共20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淮河流域周代遗存研讨

中文摘要 本文以地层学和类型学为基本研究方法,从陶器和青铜器两个角度出发, 对淮河流域周代遗存进行了编年学研究。将淮河流域周代居址遗存分为五个发 展阶段。第一阶段,商末周初;第二阶段,西周早期晚段——西周中期早段; 第三阶段,西周中期晚段——西周晚期前段;第四阶段,两周之际;第五阶段 春秋中期。其中,第一阶段商末周初时期资料较少,与第二阶段之间还难以衔 接。其余阶段从陶器发展演变的逻辑看是一脉相承的,中间没有年代缺环。根 据青铜器的类型学研究,将淮河流域周代墓葬遗存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 段,西周晚期;第二阶段,两周之际——春秋早期前段;第三阶段,春秋早期 后段——春秋中期后段;第四阶段,春秋晚期。其中第一阶段资料较少,仅在 鲁东南地区有少量发现。 在建立了淮河流域周代遗存时间框架的基础上,对所分各小区内周代遗存 的文化构成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陶器群的分析,可以看出淮河流域周代文 化构成包括周文化因素、晚商文化因素、江淮地区的周文化变体创新因素及土 著文化因素、吴、鲁、齐诸文化因素,其中江淮地区的周文化变体创新文化因 素及土著文化因素占主导地位,其余则属于次要文化因素。各地区在不同的历 史阶段,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不尽相同。其中豫东南地区、鄂东北地区与江淮地 区有较大的共性,即西周中期以后均以江淮地区的周文化变体创新因素为主, 同时存在江淮地区的土著文化因素,其他则属于次要文化因素,这三个小区可 以归为一个文化区——淮河中上游区。从各文化因素的形成时间看,周文化变 体创新因素及土著文化因素最早形成于淮河中游的江淮地区,在西周中期晚段 以后扩张到其他地区并成为主流。鲁东南地区和苏北地区有较多相似,周文化 因素占有主要地位,并因地缘关系的影响,包含一定的鲁文化因素。实际上, 该地区的周文化因素极有可能也与鲁国有关。这两个小区可归为一个文化区 ——苏北鲁东南区。从该地区文化发展的历程看,江淮地区周文化变体创新因 素及土著文化因素对该地区的影响比豫东南、鄂东北要小得多。鲁东南地区在 较晚阶段还受到了齐文化的一定影响。 从青铜器群文化构成因素看,淮河上游区与鲁东南区所包含的周文化因素 在诸器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鲁东南区,与周文化传统并无太大差别,且 延续时间较长。相比较而言,淮河中下游地区受周文化的影响要少得多。从两 周之际——春秋早期前段开始,各小区均出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器物,而以淮 河中下游区为最,淮河上游区这类器物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且与安徽江淮地区 在较多器物上相同。鲁东南地区具有本地特色的器物始终居次要地位。同时, 各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文化联系。从春秋晚期开始,各地区均受到楚文化的深 刻影响,并最终于战国时期形成统一的楚文化。 在比较了淮河流域周代遗存与宗周地区的周文化、鄂东南地区周代遗存、 汉水流域周代遗存、长江以南地区周代遗存、江淮东部地区周代遗存、胶东半 岛地区周代遗存之间的差异性之后,认为淮河流域周代遗存是与周文化、楚文 化、吴文化及胶东半岛地区东夷文化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并进一步明确了这类 遗存的分布范围。从出土的金文资料入手,梳理了西周时期周人与淮河流域之 间的交往脉络,指出淮河流域的周代遗存为淮夷所留,并进一步分析了淮夷、 南淮夷、南夷、东夷这些概念间的区别:淮夷当为淮域之夷的总称,南淮夷主 要指淮河上中游地区的夷人,南夷是其省称,西周东夷是与淮夷不同的概念, 当指周初山东地区的夷人。并对淮夷的源流问题作了考古学上的观察,认为淮 夷的主体应当源自本地,最终于楚、秦时期融入了华夏文明。 本文还从考古学资料出发,尝试性地对周代淮夷地区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分 析,认为西周——春秋时期淮夷的某些方国应当是由多个都鄙群组成的复合体, 并已进入了国家社会。但并不排除单个都鄙群的简单邦国存在,甚至在西周时 期的某些邦还处于前国家形态。 文章最后通过对齐、鲁、晋、燕诸国分封时的社会背景入手,并以考古资 料及文献记载为证据,认为淮河流域在周初不具备分封的条件,也没有分封的 迫切性,因而淮夷之地的方国应当没有受到周的分封。又通过观察齐、鲁、晋、 燕在分封后的考古学文化进程,认为周初通过分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通过 整合地方文化,将周文化推广到极致,其速度超过此前任何一种考古学文化;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血缘关系与周族渐行渐远,各封国区域特征愈来 愈强,最终形成了带有周文化烙印的多姿多彩的东周封国区域文化。而淮河流 域由于没有这种分封,缺乏这种由分封带来的主动的整合动力,导致两周时期

文档评论(0)

yxutcang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