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1949沈从文精神状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窗体顶端 【标 题】暗夜独行   ——1938—1949年的沈从文精神及心理状态分析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现代文学中的少数民族作家沈从 文研究》。 【作 者】邱艳萍 【作者简介】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邱艳萍,文学硕士,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战争将沈从文放逐到远离战争的昆明郊区乡间,他对文学的真诚以及固执的文学观, 使他有机会与熟悉的大自然和自然化的人生在“单独默会”中体验和思索人生。漫长的 八年思索,贯穿他痛苦的精神挣扎,伴以思想的升华。他在不断超越自我时,有无可奈 何的寂寞,有欲速不达的焦躁,有时陷入主体色彩极浓的臆想中。 【关 键 词】沈从文/智者/主体性/焦虑 【正 文】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6-0139-05   一、紧张的人生思索   在沈从文的意识中,一个人不思考就想捡便宜,那是很可耻的。鲁迅说过,“没有思 索和悲哀的地方,就不会有文学。”[1](p.374)明朗的天空,单纯的人事,这样的环境 给予了不甘平凡的沈从文那抒情的心灵自由驰骋思考的空间。他的思维异常活跃,他要 为既符合自己的个性又合乎他的生活的选择去探索一番,就像当初走出湘西那样“向一 个生疏的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 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2](p.223)沈从文或许没有意识到的是 ,此时已不在是“五四”知识分子精英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并能引导人们思想潮流的时 代了,各种社会现实给予的种种条件恰恰特别能刺激知识分子的世俗欲望。在这样繁复 的时代面前,沈从文被动中选择的甘于平淡,本身构成了对他选择的诱惑、矛盾。不愿 流于世俗的沈从文开始思索怎样超越过去,达到新的高度。   从三十年代后期开始,沈从文进入生命的沉思时期。他思考生命的形式,生命的质量 ,生命的意义。鉴于现实是人在“法币”空气笼罩下,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由于在 社会里,“生命受自然限制,生活受社会限制,理想受肉体限制,”[3](p.124)因此“ 活下来总不能如人意”[3](p.4),“有些人常常为社会所抛弃,所排斥,生活中竟只能 有一点回忆,或者只能作一点极可怜的白日梦,一个作者触着这类问题时,自然时很痛 苦的!”[3](p.86)这些带有自白性质的告白,把沈从文带入对现实人生的思考。在他看 来,人类人生全部形态和人的存在分两种层次,一是“生活”,二是“生命”。“生活 ”是人的动物性与生物性。他在《烛虚》中痛斥教育的失败,借以归类出庸俗平凡的类 型,“此类型的特点是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3](p.86)在他看来 ,这是生物学上的退化现象。尤其在上层社会妇女中,这种现象犹为醒目。多数人把脑 子转移到玩牌,一有空闲就沉溺于牌局的人,他归结这些人的本质是思想平凡而自私。 根本上无所谓生活理想,是在消耗剩余生命。参与者也许享受了潇洒快乐自由,沈从文 却看他们更像一个生物。面对“多数人所需要的是‘生活’,并非对‘生命’具有何种 特殊理解”[3](p.87)的现象,他深为痛心。他希望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有所意识 ,即并非满足于口腹之美,能生育的理想,而需要“高尚的情操”、“庄严的道德原则 ”、“勇敢的进取精神”、“独立的人格”、“远大的理想”。这些内容不定的抽象词 汇也暗示了沈从文在理解生命的内涵上,意义是不确定的。在他的思考中,生命存在于 人的生活中、生存中以及人生中,但人有了生存、生活,人生不一定有生命。生命是一 种精神,具有抽象性,生命具有神性,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生命随日月交替,而 有新陈代谢现象,有变化,有移易。生命者,只前进,不后退,能迈进,难静止。”[4 ](p.259)生命是“前进”、“迈进”的向上奋斗精神,是健康人生显示出的一种完美而 崇高的精神。这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与三十年代他竭力赞扬的湘西下层人民的人生相比 ,他发觉雄强、诚朴、仗义、舍己爱人的生命的种种意义并不能获得永存的价值。重审 生命,他意识到,人们只有成为自己的主宰者,才能获得正当的生存权利,才能为生命 的永生、永存创造出必备的物质条件。   有了雄强的新的生命意识,又该如何表现这些抽象的理性的思维呢?他一时还找不到出 路。他有抽象的信仰,在生活中没有人能理解,内心的惆怅无处诉说使他倍感寂寞。“ 我想呼喊,可不知向谁呼喊”。[4](p.295)对现实的焦虑,为未来人类命运以及自己命 运无法把握的焦虑,一种挣扎无从、无可奈何的情绪油然而生。正是在此情绪的支配下 ,由目之所及到主观自我意识所思所想形成的文字产生了。   《云南看云》由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引出思考。他盛赞云南的云单纯、挚重、素朴,而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