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暗含闪避的策略范例及其认知解释.pdf

  1. 1、本文档共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暗含闪避的策略范例及其认知解释

摘要 摘要 暗含闪避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引起了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大多数 研究都偏重于闪避方法的归纳,从认知角度对它进行研究的文章更少。本文考 察了问题对闪避方法选择的影响,并从认知上揭示了它的欺骗性的产生的机制 和过程。这对于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促进欺骗性话语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应对信息性问题的暗含闪避。本文认为,暗含闪避就是有 意对问题作间接、含糊、不明确的回答,有意提供一些信息、以掩饰自己不愿 ‘ 回答问题的意图的回答。它是一种具有一定欺骗性的话语。 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就是考察应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被问者倾向使用的闪 避类型。首先,根据提问者对信息的潜知程度的不同,将信息性问题分为询问 性问题、评论性问题和求证性问题;接下来,对67个电视访谈语料进行分类统 计,发现:被问者在回答询问性问题时,倾向使用避实就虚策略、模糊策略、 避重就轻策略、故意遗漏策略和故意曲解策略;回答评论性问题时倾向使用转 移话题策略、避实就虚策略、模糊策略和故意曲解策略;回答求证性问题时倾 向使用解释策略、转到第三方策略和避实就虚策略。 本文的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用关联理论分析了暗含闪避欺骗性的生成机制及 其认知过程。其欺骗性的生成机制是:客观上,话语与问题相关;主观上,问 话者期待问题得到回答并且认知语境中有关于问题回答的模式。与问题相关的 话语激起了受话者认知语境中关于问题回答的模式,使受话者产生错误信念: 误以为问题得到了回答;或者误以为期待的信息隐藏在回答中;或者误以为被 问者将对问题作出回答。这就是暗含闪避欺骗性的三种表现形态,它们存在于 受话者话语理解的不同阶段。 关键词:暗含闪避;问题类型;关联理论;生成机制;欺骗性 ABSTRACT ABSTRACT Covertevasionasacommtmicationattracteddomesticand strategy,havemany researchers moststudieshavefocusedonthe of foreign attention,but summary to the covert nowit’S rare itfrom of evasion;until very study perspectivecognitive. This the of methodof thesis effect onthe covertevasionand investigates questions reveals and its from theformationmechanism of the deceptioncognitive.It procedure hasacertain to communicationand the significanceimprovepeople’S promotestudy of words. deceptive Thethesis aimsatthecovertevasions

文档评论(0)

yxutcang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