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节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各位领导:你们好!我是高一年级组地理教师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图出版社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的《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一、考纲及课标要求
考纲: ① 地壳物质循环。②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 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②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①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②根据本地条件,进行地质、地貌、水文等野外观察。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曾经接触过“地形的变化”的知识,初步了解了地貌的概念、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火山地震分布和板块构造学说等基础知识,并具备了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些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不同强度的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实际探究案例,使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
【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学生能够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并利用地质构造的特点指导生产实践;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近几年各地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地质作用的概念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判断方法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指导作用
2.教学难点
读图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区分褶皱和断层、背斜成山和向斜成谷。
(四)教法运用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提问导学法: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会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读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在本节课中要求同学们运用图表来熟悉人类对宇宙进行探索的历程。
2、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五、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导入新课,讲授及合作探究,课堂练习巩固新课等三个部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和外力因素。
(二):教学简要过程:
【导入新课】
问题引入: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活动:
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教师提问:
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
【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1]
向学生展示各种类型的地表形态图片后,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貌的成因。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刚才图片中的那些地表形态的直接成因吗?请将讨论后的结果写在黑板上。
请再列举些其他地表形态的实例。
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内力作用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等→外力作用
[探究活动2]
继续结合刚才的图片,请同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