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课件-第十二章电子顺磁共振.pptVIP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航,课件,电子,顺磁,共振,专业资料,考试资料,学习文件。

* 样品要求 样品状态为液体、固体、粉末、薄膜以及动物组织等均可检测 ,但尺寸不宜过大,应能配合仪器谐振腔大小。 * 操作步骤 预热 、检波 放置样品 使样品谐振腔对信号谐振 ,调节样品至磁波波腹处 调节磁场,产生共振 绘制共振波谱 实例分析 Mn2+离子的能级谱 ZnGa2O4 : Mn2+发光粉的ESR图 Mn2+核自旋I=5/2,共有2*I+1=6条精细谱线 * * (Ce0.67Tb0.33)MnxMg1-xAl11O19荧光粉的EPR图谱 (a) x=0.002 (b) x=0.005 (c) x=0.02 (d) x=0.08 (e) x=0.2 羟基自由基的测定 * 工作原理 sun Fe2++H2O2→Fe3++OH-+HO· HO·+ DMPO→[DMPO-OH]· * 优缺点 优点: 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在测量过程中不破坏样品结构,是直接检测顺磁物质的唯一方法 。 缺点: 只能测量总磁矩不为零的样品。 * * 周边可用仪器 清华大学分析中心,Bruker:ER300-SRC-10/12 ,李勇,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Bruker:E-500,叶建平, 300-800元/项目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块材,杨振宇1000元/块样品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Bruker:E-109/ER-200D-SRC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Bruker:ESP-300E, 陈景荣:010200元/小时 EPR与NMR区别 EPR是研究电子磁矩和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NMR是研究核磁矩和外磁场的相互作用 EPR的共振频率在微波波段 NMR的共振频率在射频波段 EPR的灵敏度比NMR的灵敏度高,EPR检出所需自由基的绝对浓度在10-8数量级 * 电子顺磁共振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 电子顺磁共振(EPR) 历史:1945年,前苏联物理学家,柴伏依斯基/或称扎伏伊斯基 (Zavoisky, N.K.) 观察发现的。 * 因磁共振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科学家 1944年 I.S. Rabi 1952年 F. Bloch, E.M. Purcell 1955年 W.E. Lamb, P. Kusch 1964年 C.H. Townes 1966年 A. Kastler 1977年 J.H. Van Vleck 1981年 N. Bloembergen 1983年 H. Taube 1989年 N.F. Ramsey 1991年 R.R. Ernst 2002年 K. Wüthrich 2003年 P.C. Lauterbur, S. P. Mansfield * 电子顺磁共振 电子顺磁共振是一种磁共振技术,可用于从定性和定量方面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未成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对自由基而言,轨道磁矩几乎不起作用,总磁矩的绝大部分(99%以上)的贡献来自电子自旋,所以电子顺磁共振亦称“电子自旋共振”(ESR)。 * 电子顺磁共振 EPR现象首先是由苏联物理学家E.K.扎沃伊斯基于1944年从MnCl2、CuCl2等顺磁性盐类发现的。物理学家最初用这种技术研究某些复杂原子的电子结构、晶体结构、偶极矩及分子结构等问题。60年代以来,由于仪器不断改进和技术不断创新,EPR技术至今已在物理学、半导体、有机化学、络合物化学、辐射化学、化工、海洋化学、催化剂、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环境科学、地质探矿等许多

文档评论(0)

kolr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