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区域气候模式简介及性能检验(二) 环境模型和 与数值模拟课件.ppt
2.3 RegCM2模拟性能检验
2.3.1 RegCM2模拟步骤
2.3.2 降水季节变化的模拟
2.3.3环流形势的模拟
2.3.4 区域气候模式对不同季节初始场的敏感性
2.3.5 不同侧边界嵌套方案的模拟差异分析
RegCM模拟系统
地表(Terrain)
初始/侧边界ICBC
RegCM (main)
后处理(Postprocessor)
预处理(pre-processing)
的两个阶段
* data are available at http://www.ictp.trieste.it/~pubregcm/RegCM3
domain.param (Table 3)
RegCM/PreProc/ICBC
icbc.param
ICBC.f
SST_1DEG.f
Makefile
icbc.x
RegCM/Commons
regcm.in
regcm.x
postproc.x
/tools
regcm.in (Table 6)
regcm.in (Table 7)
ATMYYYYMMDDHH (Table 8)
RADYYYYMMDDHH(Table 10)
SRFYYYYMMDDHH (Table 9)
Model Output
模拟试验的区域包括了大部分亚洲大陆、西太平洋、孟加拉湾和南海等(如图所示),区域中心位于(35。N,105。E),水平分辨率为6O km,经向网格点数为151,纬向网格点数为1ll。
Practice Run
domain.param
Practice Run:
= 151
=111
=60
=35
=105
2.3 RegCM2模拟性能检验
2.3.1 RegCM2模拟步骤
2.3.2 降水季节变化的模拟
2.3.3 环流形势的模拟
2.3.4 区域气候模式对不同季节初始场的敏感性
2.3.5 不同侧边界嵌套方案的模拟差异分析
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RegCM2
2
2
选择哪一种
物理参数化过程和侧边界方案?
区域气候模式中的各种参数化过程往往是针对特定的气候状况和分辨率设计的,因而在使用时必须针对不同的目的进行反复调试;
东亚区域气候模拟,其模拟范围包含了青藏高原,而高原复杂的地形、地貌激发出来中、小尺度强迫,从而影响模拟效果;因此需选择模拟东亚区域气候的最优参数化方案。
区域气候模式应用现状(P10)
√ 模式对当前区域气候特征的模拟;
√模式对可能的未来气候的模拟;
√模式对古气候的模拟;
√模式的敏感性实验;
不同物理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
初边界条件的敏感性
模式对气候变化影响因子的敏感性
√ 模式嵌套研究。
2.3.2 降水季节变化的模拟
2.3.3 环流形势的模拟
2.3.4 区域气候模式对不同季节初始场的敏感性
2.3.5 不同侧边界嵌套方案的模拟差异分析
降水季节变化的模拟环流形式的模拟
√初始场
1998年5-8月的逐日资料。
√参数化方案
海绵边界参数化方案;Kuo-Anthes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模拟时间
1998年6、7、8月。
√观测值
NCEP资料。
√模拟结果评估(评估方法:模拟结果与观测数据对比;评估内容:气候平均态、极端事件)
降水、环流、温度
根据是否受夏季风影响,中国分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5-9月) 。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南部沿海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
华北、东北
夏季风的进退
东部地区雨带推移
季风区降水的6、7、8月变化
季风的强弱和进退是控制季风区降水的主导因素
夏季风强盛的年份:
夏季风势弱的年份:
北涝南旱
北旱南涝
水旱灾害(降水极端事件)
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
旱灾
季风区受到夏季风的影响,根据季风进退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规律。
夏季风由五月开始到十月份结束,随季风的推进雨带由南向北推进。旱灾由南向北推进。在降雨失常的年份,往往出现南涝北旱(夏季风弱)或 北涝南旱(夏季风强)的情况。
洪涝
主要是指大雨引起地表径流水位猛涨现象。
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几条大河流域范围:长江、
淮河、黄河、海河及华南地区。
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是造成中国多洪涝的主要原因。
1998年夏季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
冬→夏 位置北移西伸,强度增强
夏→冬 位置南辙东退,强度减弱
冬季在南海形成独立的南海高压
范围:500hPa等压面588位势什米线
位置:500hPa等压面120°E副高脊线
夏季风:夏威夷高压或副高控制,温暖湿润
东南风(东部地区,来自太平洋)
西南风(西南地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