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年前一位兰溪先哲的清晰身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九百年前一位兰溪先哲的清晰身影

九百年前一位兰溪先哲的清晰身影———叶渭清手写本《范香溪年谱》简介书评人?范维德???????????????????   范浚(1102~1150),字茂明,两宋时期香溪镇人,世称香溪先生。他兄弟十人,八位中进士,一位是举人,都走上了仕途。范浚排行第八,自幼嗜学,不慕荣利,没有应试科举,教书讲学于香溪宝惠书院,学生多达数百人。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诏举贤良方正,枢密使富直柔(仁宗朝名臣富弼之孙)等朝廷大臣几次荐召,因秦桧当国而不就。绍兴二十年(1150)范浚去世后,所遗文稿由其学生高栴辑编成《香溪集》,传存至今。《范香溪年谱》收入了《香溪集》近半文稿。   《范香溪年谱》原辑成于何时,已无考。只知过去自成一册,附于《高平香溪范氏宗谱》中,但佚之已久。现有记述称,清乾隆二十八、二十九年(1763、1764),象山姜炳章(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四川石泉、江油县令)来兰溪云山书院主持讲习时为之补辑,并作《范香溪先生年谱二论》。《范香溪年谱》为当代宋史专家、兰溪籍知名学者叶渭清(1886~1966)先生于1950年编辑成一部手写稿。手写稿放置其居处,后由龙游县文博部门转至衢州市博物馆收藏。   2005年,兰溪市地方志办公室多方努力,得到了衢州市博物馆的鼎力相助,将此珍本全稿复印一份。兰溪市地方志办公室誉录、分段、标点、校核后印行面世。   《香溪集》按古赋、诗、杂著、论、进策、记、书、启、传、墓铭等文类辑排,《范香溪年谱》则简记生平,按各文篇所作时间顺序辑编,《范香溪年谱》内还多有上述诸先贤的注、评,可更清晰地看到兰溪这位先哲的学识思想和文章风采。   一、心性之说   这方面的著述,主要有《性论(上、下)》《舜蹠图》《心箴》《耳目箴》《耻说》《悔说》《续丹扆》六箴及立意相近的《太甲三篇论》《读老子》《过庄赋》等,是范浚学术思想的核心,受到朱熹置评和推介。   心、性,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儒家教育中最基本的学说。心,可以理解为是一个人的主观思想和自我制约能力;性,是伴随一个人有生而来客观存在的本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孟子说“性善”,认为人出生时,都是没有恶念的,所以“人性本善”。后来有的作出恶行变做恶人,那是后天受到外界的不好影响所致,所以必须注重对人的教育。荀子说“性恶”,认为人一出生就有私欲本能,所以“人性本恶”,多数人之所以不成为恶人,主要是受后天教育的制约影响。从《舜蹠图》一文可以明显看出,范浚传承发展了这些学说,深层次地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在此基础上强调自身修为的主观能动性。该文的主旨就是:一个人,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不忘善举,可以成为舜这样的圣人。但即使是舜,倘若“一罔念”,即一时冲动做出恶行,也就成狂人恶人了。一个人,一天忙忙碌碌,只为达到一己私利目的,也就成了蹠一样的人。蹠,即盗跖,坏得让世人把他的姓都改称为“盗”。但即使是这样的人,也可以“一克念而圣”。———与“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一个意思。   二、治学之道   范浚一生,做学问、教学生。对于这方面的论述,精辟独到之处,多为他人所未发。如“存心斋记”所述的“知学之方”,指出学习首要解决的,就是要知道为什么学、为什么要学那些。知道后才能认真,才能用心,才能深入,才能精进,才能博洽。另一方面,学习的进程,也是道德修养提升的进程。《进学斋铭》中“古人远矣,独闻而知之者,得其传也。求诸天地,天地有不言之教;求诸万物,万物有不言之益。求诸人,有善不善,无非吾师”。提出学习是不拘一格的,是随时随处和动态的。   三、两宋之交的社会留影   范浚48年的人生,正好生活在两宋之交,前24年在北宋,后24年在南宋。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剧烈的变乱时期。北宋皇朝腐朽败亡,徽、钦二帝被掳,淮河、秦岭以北大半国土沦丧。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屈辱苟安于风声鹤唳中。范浚给后世勾勒了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画面。《铁工问》就是其中寓意深、耐人寻味的一篇。该文记述了这样一件事:徽宗宣和四年(1122)浙中一带还相对稳定时,一日,他过香溪集镇附近一个铁匠家,看到的是一个狭小破漏的茅屋,里面仅有一张床、一口灶,铁匠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其妻用竹枝茅草烧火在煮一锅连盐都没有的野菜,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孩躺在门边啼饥号哭。他实在于心不忍,把带在身上的一串钱给了他们,铁匠千恩万谢。五年之后,即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他又经过那里,茅屋已变成朱漆大门的高墙大屋。原以为是换了别的人家了,邻居说还是这铁匠家。叩门见到铁匠“则充然其形,被服鲜好,拜揖如礼度”。铁匠请范浚吃饭,“罗肴陈觞,如多钱翁”。铁匠妻子已是头髮金钗,手戴金镯了;“昔之啼门旁者,今结带裹头,厌梨棗矣”。铁匠告诉他:“自小靠打铁为生,那些年就打造些农器具,年成不好,农不得利,种田人越来越少,犁、耙、锄头等,一天只能制作成一

文档评论(0)

xy8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