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现代性叙事知识话语与历史启蒙李泽厚与80年代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
现代性叙事、知识话语与历史启蒙
——李泽厚与80年代现代文学史的重写
张伟栋
内容提要: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支撑性概念,如“五四”、“启蒙”、
“现代化”、“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等等,是在80年代现代文学史重 写这一历史时段所建构的,其背后所包含的是现代性叙事、知识话语和 历史启蒙的认知角度。在80年代大规模的现代文学史重写运动中,这些 认知角度在重构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同时,也完成了学科化的预设。本 文试图探讨80年代思想重镇李泽厚与现代文学史重写的关系,进而对这 一重写以及现代文学学科的预设给出历史的理解和梳理。
关键词:李泽厚 现代文学 文学史重写
一、《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1988年,《黄河》杂志刊登了李劼的长文《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
1984)论略》,该文的副标题是“兼与李泽厚和诸青年同行商榷”,其批评和论 争的矛头直接指向1985年前后李泽厚、钱理群、陈思和等人提出的现代文学史重 写的叙述框架,认为后者根本的思路是具有“思想史意识”的文学史框架。的 确,以“世界文学”、“现代化启蒙”、“改造民族灵魂”、“悲凉”为基调的 现代美感特征为关键词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背后所关联的实际上是一个 “现代化的世界”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的问题,这与李泽厚的《二十世纪中 国文艺一瞥》所展示的六代知识分子的“现代化历程”是一致的。虽然两者的论 述对象有些差异,前者集中描述的是文学的总体特征,后者则偏重知识分子的历 史选择和心态史,但两者在叙述框架上是非常接近的,即都跳出了“革命政治
※ 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李泽厚与八十年代告别革命思潮”论文,项目编号Hjsk2011-41。
现代性叙事、知识话语与历史启蒙
史”的叙述,采用“二十世纪”的整体观念和王富仁所说的“思想革命史”的叙
述,来完成对“革命”所排斥的“资产阶级”部分的正名。通读两篇文章,我们 会发现两者在叙述策略、表现的主题等方面都有着相似性。
首先,两者对“叙述策略”的描述,都将现代文学的开端,从原来的 “五四”提前到了十九世纪末的晚清,从而以“现代化”的思路将整个二十世纪 贯穿起来:
所谓“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是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至今仍 在继续的一个文学进程,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 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 一个在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大交流中从文学方面(与政治、道德等诸多方 面一道)形成现代民族意识(包括审美意识)的进程,一个通过语言的艺术 来折射并表现古老的中华民族及其灵魂在新旧嬗替的大时代中获得新生并崛
1
起的进程。
这里的近现代文艺显然不可能是全面的论述,而只是片面的印象。它 之所以是近现代,也正因为它以知识分子心态变异为历程,其起点得追溯到
2
二十世纪初,而不直接以五四新文学为开端。
其实这种思路来源于列文森的传统/现代转换的历史叙事,也就是从“古典
世界”向“现代世界”的转换。列文森分析了传统儒家面对西方现代化的挑战, 从张之洞的“中体西用”到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的今文经学对现实的应对, 认为这种转变促使了中国儒家世界的衰微,也促使现代世界的兴起。这部分别于
1958、1964、1965年出版的三卷本著作《儒教国家及其现代命运》,正是以这样 一种视角解释了“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命运,这与李泽厚和“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论”诸学者所持的观点几乎相同。这种思路对于1980年代中国的意义,恰恰 在于摆脱革命叙事而重回晚清以来的“现代化”道路,无论是李泽厚的《二十世 纪中国(大陆)文艺一瞥》,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都表现为这样一种 启蒙的“现代化叙事”,这是80年代现代文学史重写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
从发表的时间来看,钱理群等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发表在前,而 李文在后。作为“主打产品”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思想的草稿”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都发表于1986年之前,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响应, 被看作是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的成形。李泽厚的《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则 发表在1987年第4期的《黄河》杂志上,因而无论是从发表的时间还是内容、叙 述策略和主题上来看,李泽厚一文都有效仿“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的嫌疑。
·11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 2011年第6期
但仔细分析《二十世纪中国文艺一瞥》的行文脉络,就会发现,该文其实是他写
于1978年的《略论鲁迅思想的发展》一文的扩充。这篇文章最早于1979年发表在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迅研究月刊》第一辑上,后收录在当年出版的《中国 近代思想史论》一书中。两书在现代文学研究界流传甚广,因此不难推测,钱理 群、陈平原、黄子平等学者应该熟识这篇文章。仅从“二十世纪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真空精炼与成材设备节能降耗环保治理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石排纳利光学研发与生产.doc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第五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纬十三路与汤龙路交叉口东侧地块B等四个地块房地开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生物软包装业基地扩建哈尔滨市南岗区三环路与王岗东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置地康熙左岸建设地点安庆市独秀大道与新河路交叉口西南侧建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聚氨酯人造革制造项目14结论与建议(谐和)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聚氨酯合成革生产项目12结论与建议-0724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聚氨酯人造革制造项目2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谐和)环评报告.doc
-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芜湖九龙教学设备教学用多媒体教学桌椅及设备研发与生竣工环环评报告.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