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的环境与生态因子.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城市的环境与生态因子

4.土壤温度 (1)土壤温度影响植物的发育生长。如小麦和玉米发芽的最低温度分别为12℃和10—11℃,最适为18℃和24℃。(2)土温影响根系的生长、呼吸和吸收性能。(3)土温影响了矿物质盐类的溶解速度、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蒸发、土壤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分解,而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土温的变化,导致土壤动物产生行为的适应变化。大多数土壤无脊椎动物随季节变化进行垂直迁移:秋季常向土壤深层移动,春季常向土壤上层移动。而狭湿性的土壤动物,在较短时间范围内也能随土温的垂直变化调整自身在土壤中的位置。 5.土壤pH及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pH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从而影响植物养分的有效性。 (2)土壤pH通过影响微生物活动而影响养分的有效性和植物的生长。 (3)土壤酸度影响土壤动物区系及其分布。 6.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殖质和非腐殖质。 7.土壤矿质元素 植物生命活动需要9种大量元素和7种微量元素。除碳、氢、氧以外,植物所需的全部元素均来自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矿物分解。 土壤的无机元素对动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数量也有影响。 二、土壤剖面 土层的形成,是由于腐烂植物部分与矿物质土壤的上层混合,及排出水向下渗透通过枯枝落叶层慢慢冲洗的下层。 土壤学家将母质以上的土层分为3类: A层: B层: C层: 三、土壤分类 略 小作业: 请写一篇小短文,阐述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 典型温带深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2. 温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规律 年变化:年较差 日变化:日较差 2.2.2 温度与动物类型 常温动物 变温动物 外温动物 内温动物 2.2.3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1. 温度对生物发育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发育阈温度(developmental threshold temperature)或 生物学零度(biological zero) 总积温(sum of heat)、或有效积温(sum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法则: 其中 K 为生物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 N 为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 T 为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 C 为该生物的发育阈温度 令 发育速率 地中海果蝇发育历程、发育速度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2. 驯化与气候驯化 2.2.4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 1. 植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上:油脂、芽被鳞片、蜡粉、密毛 生理上:含水量降低,增加糖、脂和色素 2.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形态上 生理上 行为上 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 异温性、(非)颤抖性产热 冬眠或夏眠、迁徙或集群 3,植物对高温的适应 形态上:绒毛、木栓层 4,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行为上:躲避 生理上:降低水含量,加强蒸腾作用 生理上:放松恒温性 形态上:皮毛隔热、浅色毛 2.2.5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 植物:春花秋实 动物 昼行性 夜行性 晨昏性 2.2.6 物种分布与环境温度 年均温度 最高温度 最低温度 2.3 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 2.3.1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植物 形态:矮小、叶小、畸形树冠 生理:水分蒸腾量小 动物 形态:表皮致密 2.3.2 风的间接作用 洋流(海流) 引起海流运动的因素可以是风,也可以是热盐效应造成的海水密度分布的不均匀性。 洋流可以分为暖流和寒流。 补充:科里奥利效应 地球之所以成为椭球体,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它使微有塑性的地球发生形变。由于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在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这种现象称为科里奥利效应。 飓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资料显示,飓风与台风只是同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称呼。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风速分级, 风速在17米/秒以下的热带气旋称为热带低压,17米/秒—33米/秒的称为热带风暴。 达到33米/秒以上时,这种天气现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称为飓风,太平洋西部称为台风,印度洋称为旋风。 2.3.3 防风林 防风林的主要作用是降低风速,防风固沙,改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还可以调节空气的湿度、温度,减少冻害和其他灾害的危害。 防风林最好是乔木和灌木混交栽植。 2.4 火因子 林冠火(crown fire)与地面火(surface fire) 火的有益作用:变有机为无机,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