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与市发展构想与计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与市发展构想与计画

中和市發展構想與計畫 現況分析 一.歷史背景 (一)十八世紀中葉 本時期主要為淡水縣擺接堡時期。清末,自咸豐以迄光緒初年〈西元1850─1900年〉,淡水河是整個台北盆地發展的主要動力,水運決定了台北盆地的大致形態。雙和地區繼淡水、艋舺、大稻埕之後發展,作為南北雜貨的一個吞吐地,聚落沿著新店溪發展,街莊以南勢角、秀朗、枋寮地區為主,包括了潭墘莊、秀朗莊、龜崙前莊(今秀朗與南勢角地區)、漳和莊(今枋寮地區) 。南勢角、秀朗地區的聚落主要是集散碼頭,在功能角色扮演上作為經濟生產中心,而枋寮地區的功能扮演主要是作為雙和區的消費中心與社區生活中心,連結員山仔莊(今員山地區),接板橋,外接南勢角與秀朗地區。 本時期之行政區劃,係於台北府下設新竹、淡水、宜蘭三縣。當時本市地區,隸淡水縣,屬擺接堡。時劉銘傳任台灣巡撫,實行清丈地畝,登錄土地:乃將舊日村莊境界,加以整理;遂合併今本市各村落為九大莊,即中坑莊、南勢角莊、潭墘莊、秀朗莊、漳和莊、四十張莊、外員山莊、永和莊、員山仔莊。 (二)日據時期(1900-1945年) 台北枋橋支廳(板橋),漳和、枋寮區時期。相較於前一發展階段,水運在經濟與區域發展的角色扮演重要性日趨沒落,縱貫線取代了淡水河與新店溪的功能,縱貫線與日人在縱貫線沿線的建城計畫(都市計畫)是本時期區域發展的動力。 在本時期,雙和地區的發展停滯,其在台北盆地整體發展的角色被板橋所取代。雙和地區無論名目漳和區或枋寮區皆隸屬於板橋支廳。 此一時期,本市的行政區域發展為:日本明治三十四年十一月,公元一九○一年日人大改台灣地方制度,廢縣及辨務署,規全島為二十廳;底下更設支廳。當時本市隸台北廳枋橋支廳,第二十二漳和區及第二十三南勢角區。 光緒三十一年(日本明治三十八年七月,公元一九○五年),復調整各地區界分劃,以全擺接堡併為二區。本市南勢角區併入漳和區,仍名漳和區(時令板橋市為枋橋區,土城市為土城區)。 宣統元年(日本明治四十二年九月,公元一九○九年),再更地方制度,擴大台北廳區域;本市仍隸枋橋支廳,而易名為枋寮區。區之下共轄漳和、中坑四十張、外員山、永和、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南勢角。 日據台北州中和莊時期,日本大正九年,公元一九二○年七月,日改革台灣地方制度乃廢台北廳為台北州,改易地名,廢「枋寮」行政之名稱改稱中和莊,上隸於台北州海山郡。 (三)光復後時期(1945迄今) 1945-1967年 這一時期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初期階段,雙和地區此時最主要的角色是政府計畫下的住宅區,作為中階層政治移民的主要居所與首都台北市的防空疏散區,並且成為中、低階軍官的眷區。雙和地區扮演了都會(台北市)郊區的角色,提供住宅的服務,以支撐台北市的發展,這也是雙和地區快速都市化的第一階段。受到台灣初期進口替代政策與台北縣工業發展的影響,中和地區之員山區與板橋接壤處,陸續有紡織工廠的設立,基本上扮演著板橋工業外圍的角色。 此一時期,本市的行政區劃發展為: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一九四六年)當時設中和鄉分劃為二十村,二百二十六鄰。總面績為二五?三○九九平方公里,北以新店溪界台北市區,東以新店溪毗景美鎮(今台北市景美區),南接新店鎮,西連土城鄉,西北鄰板橋鎮(今板橋市)。 光復之後,本市以交通便利,房地產價格低廉,致人口增加益速。民國四十三年三月,地方人士乃發起「台北縣中和鄉地方建設協進會」以策動界鄉設鎮之事。民國四十七年四月一日正式與永和鎮分鎮,民國六十七年改制為市。 1967年迄今 1967─1984年間,台灣展開了經濟起飛後的另一個經濟發展階段,農業勞動力大量至城市就業,造成了大量城鄉移民的出現,於1960年代中期達到了最高潮,這也是雙和地區人口激增的第二階段。此時,雙和地區扮演著極為重要的住宅區角色,承擔了台北市乃至大台北都會區住宅的需求,人口結構以城鄉移民為主。 1963年後,中和工業區正式設立,把原本一些零星散布廠房的員山地區靠近板橋處劃為工業區,計畫性地吸引工業資本,成為中和、土城、板橋地區居民的一個就業處所,使得中和除了與永和相同扮演著重要的住宅功能以外,也是台北縣的一個工業生產中心。 1990年時,中和市的住宅建設逐步擴張,人口仍是穩定成長,北部第二高速公路完成、大眾捷運系統中和線通車、八里新店線快速道路完工,使中和的交通條件更為便捷,中和工業區傳統產業部分外移,部分改建高級廠辦大樓;中和市仍扮演住宅與工業的重要功能角色。 二、人口 (一)人口成長 中和市總人口數民國79年底為374,339人,民國88年底為392,176人,十年來人口共增加26,951人,十年來人口增加率為4.76%,(見表1-2-1)。 (二)人口結構 民國88年中和市總人口數為392,176人,男性人口數為197,495人,女性人口數為194,681人,共有128,482戶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