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与心理效应 博文预览241.docVIP

几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与心理效应 博文预览24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几个有趣的心理实验与心理效应 博文预览241

几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心理效应 博文预览241 7X0【转】几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心理效应-博文预览2412010-11-06 11:28【转】几个有趣的心理实验和心理效应2010年05月18日 1、感觉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进步行了感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枯燥声音限度其听觉;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制约其触觉。被试独自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生幻觉…在实验室持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者会产生许多病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散漫,思维愚钝;缓和、焦急、胆怯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畸形。这个实验表明:大脑的发育,人的成长成熟是树立在与外界环境普遍接触基础之上的。只有通过社会化的接触,更多地感受到和外界的联系,人才可能更多地拥有气力,更好地发展。 2、迟延满意实验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意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立刻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喃喃自语或唱歌来转移留神消磨时间以抑制自己的愿望,从而失掉了更丰富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察看,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负心和独破自主精力;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从于压力而回避挑衅。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视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烦等候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取得成功。实验证明:自我节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视的情况下,恰当地把持、调节自己的行为,克制激动,抵制诱惑,延迟知足,坚定不移地保障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才能。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胜利的重要心理素质. 3、情感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1Y6初二女生无钱修受损板凳无奈站着上课(图)702,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活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老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骇的状态下,基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浮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响。实验告诉我们:害怕、焦急、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格绪,是一种损坏性的感情,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越合乎,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能源。 超限效应美国著名风趣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报告。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激动,筹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漫长的演讲,开始捐献时,马克.吐温因为愤慨,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导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必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心最后恶感厌恶。被逼急了,就会呈现我偏要这样的对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能力恢复心理均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驳的心境就无法复归安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答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略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毛病被揪住不放,腻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3对1规律 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难堪的要求时,最好的方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那么为了引发对方的求同行为,至少需要几个人才能见效呢?前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可能引发同步行为的人数至少为3~4名。当两个人同一口径诱使某人采用求同行为时,简直没有人会作犯错误抉择。如果人数增加到3人,求同率就敏捷上升。效果最好的是5个人中有4人看法一致。人数增至8名或15名,求同率也几乎坚持不变。但是,这种劝告办法受环境的制约较大,在一对一的谈判中或对方人多时就很难施展作用。当对方是一个人时,你可以当时请两个支撑者参加谈判,并在谈判桌上以分辨交流意见的方法诱使对方作出求同行为。 在纸牌游戏中,常常能看到这种现象。纸牌游戏正常由4个人加入,在游戏进程中如果机会成熟,有人会倡议提高赌金或导入新规矩,同时也会有人提出异议,这时如果能笼络其他两人,三个人协力凑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