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诚斋诗中的童心题材和童趣表达 毕业论文.doc

诚斋诗中的童心题材和童趣表达 毕业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诚斋诗中的童心题材和童趣表达 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诚斋诗中的童心题材和童趣表达 [摘要]:杨万里以孩子般的认真和专著感受万物,以儿童样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细心体贴的笔触、朴实通俗的语言,写孩子的顽皮稚气,抒自己的内心苦闷和赤子之心。活泼的自然景物、嗔怪外物的独特方式,通过作者的审美感受和儿童心理,够成了诚斋诗趣中独树一帜的童趣。 [关键词]:诚斋诗 童心题材 童趣表达 在中国文学史上,杨万里是一位多产的诗人,他的诗风格独特,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入诗,涉笔成趣、诙谐幽默。在以趣为基调的诚斋诗中,像《宿新市徐公店》、《稚子弄鸡》、《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旁群儿》、《观鱼》等表现出的童心之趣,在宋代文学史上可谓一个新亮点,本文试图从诚斋诗中童心童趣的选材与表达入手,探讨杨万里诗的风格。 一 在杨万里表现自然景物特征的诗作中,描写儿童活动是一项引人注目的内容,如《幼圃》、《宿新市徐公店》、《鸭》、《闲居初夏午睡起》等诗作都绘声绘色 地描写了孩子的行为举止与生活情趣。他饶有兴致地观察儿童的活动,用细心体贴的笔触写孩子的顽皮嬉乐、天真稚气。 在《诚斋荆溪集序》中,杨万里自述学诗经历,“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子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50岁后“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至王、陈、江西诸子,皆不敢学”,杨万里诗中的童心童趣题材表达,是对前人的借鉴与发展。前人,尤其是唐人诗句中,不乏对孩童活动的精彩描写,如白居易的《池上》、胡令能的《小儿垂钓》、骆宾王的《咏鹅》等诗,都是描写孩童生活、表达自我童心的名作。杨万里吸取并拓展了前人的童心童趣题材,“万象皆来,献于诗才”。在杨万里现存的四千余首诗作中,有很多是对孩子的言行举动、活泼姿态的生动再现。儿童的思维方式、行为特点以及感受外物的方式不同于成人,然而杨万里却能够以成人的眼光捕捉儿童的踪迹,用娴熟的技法描绘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再现出一个个生动的儿童活动场面。如“稚子落成小金谷,蜗牛卜筑别珠宫,也思日涉随儿戏,一经惟看蚁得通。”(《稚子弄鸡》)“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宿新市徐公店》)前者写自己的孙子在寓所周围一块小土石上模仿成人的样子种花种 菜,乐此不疲;后者描写农庄儿童捕蝶,新鲜活泼。不仅如此,杨万里的有些诗作还触及到儿童的心理世界。“雨里船中不自由,无愁稚子亦成愁。看梁坐睡何曾醒,及至教眠却掉头。”诗人抓住小孩子对大人持有的逆反心理,写出了孩子的可笑又可爱。读完此诗,仿佛一个撅着嘴、掉转头去假装不理人的孩子就在我们面前。 诚斋诗的童趣还表现在他用孩子般的认真与专心来感受自然万物的“行为举止”。儿童般的游戏心理和审美心理在一般诗人的创作中总是或多或少存在,而在杨万里那里,他们却获得了不同的地位,成为诚斋诗趣的本质表现及其形成的根本基础。水中的鱼儿、山野的花草、四时的景致、在杨万里儿童样的眼光中个个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活了起来。《观鱼》中本在水中自由自在游弋的鱼儿,《初秋行圃》、《初夏》等诗中飞来飞去、玩耍戏闹的鸣蝉,《行圃》中在风中摇摆不定的荠花,在一个整天为世事奔忙的成人那里,即使看到了,也难以产生这种感受,只有在情感和心理如孩子一样的诗人杨万里眼中才有人的举动,诗人虽写物又似写人。物与人的区别已然消失。 诚斋诗中,最能表其童趣美学意味的,应该是那些以未泯的童心和大自然游戏、对话、表现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诗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我们每个人 成长的历程中,捉迷藏的游戏真可谓人人玩过 。诚斋诗中,就有许多诗人和大山、野鸡、小鸟等自然物你隐我藏的描写。“落日无情最有情,便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无声。”(《初秋行圃》)本来鸣叫自由,与人无关的鸣蝉,在诗人看来,故意在与自己游戏。又如《夜宿东渚放歌》:“前山欺我船兀兀,结约江妃行小谲;乘我船摇忽远逃,见我船定还孤出。老天敢于山争强,受侮不可更禁当,醉立船头看到月,不知山于何许藏?”诗人坐在因波涛翻滚而摇晃不定的船里,面对重叠的山峦,忽隐忽现,忽出忽没,一般人也许描写也许感叹,但杨万里感知世界的方式却很独特,就像孩子一样觉得是在和大山捉迷藏,趁船动时逃走,又趁船定时出现,于是像孩子一样的不甘示弱:“敢于山争强”,这种儿童般的游戏心理表现在诗里产生了一种活泼的童趣。 二 杨万里把空灵轻松的晚唐体绝句,作为医救江西体以“学问为诗”的良药,他改变宋人以人文意象为主的作诗习惯,变成以自然意象为主,恢复诗人的天真自然状态,于是写出了别具一格的活法诗。诗中的童趣首先来自于诗人以孩子般的专注观察外物。“一般人往以为儿童不够专心,其实最专心的莫过

文档评论(0)

a888118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