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成才之路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_第5课 第1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pptVIP

2016成才之路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_第5课 第1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6成才之路人教版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_第5课 第1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课程内容 本课重点介绍了虚词、复句和关联词、修改病句和避免歧义。第一节主要学习虚词的性质和一些常见虚词的用法,重点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辨析常用虚词的用法,区别易混虚词。第二节主要内容是学习复句构造和复句中的关联词,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分析复句,重点是掌握正确划分复句层次的方法,能够准确判断复句内分句间的关系并掌握常见关联词的使用方法。第三节主要内容是了解病句类型,病句产生的原因,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重点是学习如何修改病句,避免在说话写作中出现病句。第四节主要内容是了解如何辨析和分化语句歧义,学习重点是了解语句歧义的产生原因、歧义句类型,消除语句歧义。 课程目标 1.掌握虚词在句中表达特定意义的功能和重要作用。 2.掌握复句的类型、特点及关联词语在句中的作用。 3.能够辨析并修改病句。 4.能够理解句子的意义并消除歧义。 学练重点 1.掌握某些虚词的重要作用。 2.修改病句。 3.能够准确地消除歧义。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 南唐·李煜 四十年①来家国,三千里②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③。几曾识干戈④?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⑤潘鬓⑥消磨。最是仓惶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简介】 《破阵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本为大曲《破阵子》的一遍,后用为词牌。又因此调一唱十拍,故又名《十拍子》。双调,六十二字,平韵。 【注解】 ①四十年:南唐自938年立国,至975年亡国,前后计三十八年,称四十年是举其整数。 ②三千里:指南唐版图共三十五州、方圆三千里。 ③烟萝:云烟藤萝。 ④干戈:干戈为古代常用的兵器,后为兵器之通称,引申指代战争。 ⑤沈腰:沈约之腰,指腰肢消瘦。 ⑥潘鬓:潘岳的鬓发,代指鬓发斑白。见潘丘文《秋兴赋》。 【故事】 这首词写于李煜生命最后几年中。写的是他回首往事,对南唐小朝廷亡国的亲身经历和独有的感受,系念、悔恨、委屈、悲痛交织一起,无限沉重。 四十年历史,三千里版图,我的故国亡了!宫殿里危楼高阁,雕龙刻凤,上接云霄;御园中玉树琼花,云烟缭缭,藤萝缠绕。生活在这样豪华安逸的地方,我哪里知道什么战争的惨苦,亡国的悲痛啊? 一旦做了降臣俘虏,在哀愁悲痛中消磨日子,腰肢清瘦得像沈约,鬓发也如同潘岳那样斑白了。最让我难堪的是,那年国都金陵沦陷,凄凄惶惶告别宗庙,教坊乐队还为我演奏离别之曲。我什么都说不出来,对着宫女,只好任泪水流淌。 【解析】 A项,“何况”指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用在此处正确。B项,“结余”指结算后余下的钱、物等,如“他工资不多,但每月都有结余”。“节余”指因节约而剩下的钱或东西。由句中的“省吃俭用”可知,此处应该用“节余”。C项,“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用在此处正确。D项,“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用在此处正确。 【答案】 B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1.掌握虚词的种类、特点和作用,学会正确使用虚词。 2.掌握“的”“地”“得”的用法。 1.通过“龙虎斗”片段,编者想说明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本节引子引用的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关“龙虎斗”中所使用的“好了”与“好”。在这两者之中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表达的意思就迥然不同。 “好了”表达的意思是围观中的好心人看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很可怜,想劝他们停手:这是同情、善意的劝解。而“好”表达的意思则是那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在煽风点火,怂恿他们打得更凶,想要有好戏看:这是无聊、恶意的起哄。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笔墨经济,意蕴深刻。 可见“了”字虽然是“虚词”,但在语句中的作用却既不“小”,也不“虚”,有着很强的表达特定意义的功能,还有着实词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2.“的”的用法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本节“课堂活动”说的是“形形色色的‘的’”。“的”是一个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但它在表达上有着重要作用,用法也多种多样。 (1)助词 ①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意见,等等。 ②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如:经他介绍而成家的/闹过离婚的,等等。 ③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架吵嘴什么的。 ④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如:“夜晚记日记”与“夜晚记的日记”。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记”的记录时

文档评论(0)

many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