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黄龙镇的古建筑与余家老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载 黄龙镇的古建筑与余家老宅

转载 黄龙镇的古建筑和余家老宅 [转载]黄龙镇的古建筑和余家老宅 2011年09月23日   黄龙镇的古建筑和余家老宅   走近古镇,满眼遗迹、满眼创痍,尽显历史残片。   论坛网摘   黄龙镇   黄龙镇是十堰市城区的西大门,座落在秦巴山麓,堵河之畔。东邻张湾区柏林镇,南接郧县叶大乡,西连郧县鲍峡毗邻,北望郧县安城,距十堰市中心26公里,襄渝铁路、316国道穿境而过,汉水流域最大支流--堵河,宛若一条绿色飘带横亘境内,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之一的黄龙滩水库座落于此。   全镇国土面积133平方千米,下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万人,现有耕地399.1公顷。目前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约1亿元。      这就是昔日的小汉口   地理位置   素有小汉口之称的黄龙古镇位于犟河入堵河口东北岸,北依四大坪山,距十堰城区25千米。因依汉江南岸最大支流堵河水而兴盛。不难想象,当时来自五湖四海的商贾从汉江溯堵河而上,将大山深处的生漆、桐油、木耳、中药材等土特产收购外销,同时从外地运进食盐、布匹等等生活必需品,小镇因此日渐繁华,成为郧县南部重镇及鄂西北山区土特产集散地。1967年划归十堰市。古镇于2001年5月对外开放。      宁静   悠久历史   黄龙古镇历史悠久。黄龙康家湾遗址的发现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并一度发展而成为南北文化交锋的分界线,而事实上,古镇的辉煌却在清咸丰、同治年间。据史料记载,湖北郧县之黄龙滩在县西120里,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移江峪巡检司驻此,并设塘兵(传递公文的机构兼维护地方治安)防守,可知最初为军事要地。随着人口的增多,商业的发展,军镇逐渐向商业市镇的转变。咸丰元年(1851年)黄龙建镇,镇址在大峡枣园、肖家湾一带,咸丰三年(1853年),堵河发洪水,街道被冲毁,迁址于老店(今黄龙东湾)。同治六年(1867年)又被洪水淹没,迁建于堵河、犟河交汇处,即今黄龙镇所在地。为了加强对黄龙镇的控制,清同治九年(1870年),设黄龙滩塘,有一员千总专管,外委、把总协防并处理公务。   由于有滨江之便利,吸引了大量南来北往的客商和国外一些传教士。客商们为了方便商业往来,按照不同的籍贯在此设立了商业会馆,自清咸丰七年(1857年),黄州会馆落成后,又相继建成江西会馆、鄂州会馆、陕西会馆、山西会馆、武昌会馆等,外国传教士也接踵而来,修建了天主教堂、意大利神父教堂等。一时间,古镇内商贾云集,商铺林立,街市繁华,成为当时鄂西北山区的商业、文化、航远中心。而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建成,堵河航运衰落,终结了黄龙的繁荣。历史就是这样无情。      曾经的辉煌   古镇游览   作为一处兼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文化类人文风景景区。黄龙镇古建筑群虽历经几百年风侵雨蚀,仍保留了格调统一、庄重典雅、浑厚古朴的建筑风格,显示出清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漫步在这古老的街道,踏着记载历史的青石板,穿过条条回环曲折的小道,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   黄龙古镇分前街、后街、上街、河街四个部分,四条古街道共同构成了风格独特、气势恢弘的黄龙古建筑群,向世人展示着她曾经的无穷魅力,现保存较完整的有黄龙街64号余家老宅、武昌会馆、江西会馆、黄州会馆,其他如鄂州会馆、陕西会馆、山西会馆、天主教堂、意大利神父教堂等都基本失修或坍塌。黄龙古建筑群占地约3000平方米。在建筑布局上,采取中轴对称式,讲究豪华、气派,重点修饰门面与厅堂,无论公私建筑都有硕大的厅门、卷厅和租堂,次间居于次要地位。各会馆所用脊砖上都刻有山西、黄州、江西、鄂等明显字样。栩栩如生的雕龙刻凤梁柱、玲珑奇秀的四合院向世人展示着她曾经的艺术精华。      黄龙古建筑群谷歌地图   论坛网摘   一位叫做黄龙的网友,在他的《古镇曾经繁华》中,这样描述着黄龙镇:   黄龙镇古建筑群虽历经百年风侵雨蚀,仍保留了格调统一、庄重典雅、浑厚古朴的建筑风格,显示出明清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漫步在这古老的街道,踏着记载历史的青石板,穿过条条回环曲折的小道,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仿佛又看到了昔日的繁华景象。古建筑群里,古色古香的民居庭院错落有致,为古镇老街平添一份厚重和沧桑。我站在一个楼房的三层走廊上,看到那曲曲折折的街巷和密密麻麻的布瓦,突然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 余氏老宅   曾经最大的建筑莫过于黄龙街64号的老宅,大院共六进院落、五个天井,土木和砖木混合结构,是当年大户余姓的宅第。据说原来半条街都是余家的。房子布局还在,虽然丰韵渐失,但精细的装饰构件、灵动的封火山墙背后想必都掩藏着一个个鲜活的古老故事。   而黄龙,则是这样表达的:   黄龙街6 4号的老宅,位于老街较高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