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章第12节常用中医疗法及护理操作之针法灸法课件
第5章 常用中医疗法及护理操作 第一节 针刺法 第二节 灸法 第一节 针刺法 针刺法 包括毫针刺法、耳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掀针刺法、三棱针刺法、圆利针刺法等,临床上以毫针刺法最为常用,故本节重点介绍毫针刺法。 最简便实用的练针法 橡皮擦练针法 三、针刺前准备 1.思想准备 针刺前应先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的信任与配合,这样既可以减轻疼痛又可以预防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从而发挥更好的疗效。 4.消毒 针刺前必须对针具、医者双手、患者施术部位进行严格消毒。 对针具的消毒方法: 高压蒸气灭菌、药物浸泡消毒、煮沸消毒和75%酒精消毒等。 医护人员的双手和患者施术部位一般使用75%酒精消毒。 四、针刺操作 1.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旁,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快速将针刺入皮下1—2分,然后缓慢送至应刺的深度(图5—1—3)。此法多用于1.5寸以下的毫针进针。 (2)夹持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指用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上,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人(图5—1—4)。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 提捏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将针刺入(图5—1—5)。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浅表部位的进针,特别是面部腧穴。 (4)舒张进针法 以左手拇、食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绷紧,右手持针从左手拇、食指的中间刺入(图5—1—6)。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的进针。 2.针刺角度和深度 (1)针刺的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所刺部位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一般为 直刺、斜刺和横刺3种(图5—1—7)。 (2)针刺深度: 是指针身刺入腧穴部位的深浅程度。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形体及所取腧穴部位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 (3)针刺的方向: 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布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等情况而定。有时为了使针感到达病所,也可将针尖对向病痛处。 3.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采取的各种针刺手法。临床常用的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基本手法。 以上两种基本手法可单独应用,也可相互配合运用,在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1)提插法: 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将针由深层提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图5—1—8)。操作时要求提插幅度相等,指力均匀,防止针身弯曲。注意提插幅度和频率不宜过大、过快,以防晕针、损伤血管和深部重要脏器。 (2)捻转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捻动针柄而使针在腧穴内反复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图5—1—9)。捻转的幅度一般掌握在180~360度左右。捻转幅度、频率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腧穴的部位等具体情况而定。注意不能单向捻转,以免针身被肌纤维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4.得气 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亦称“针感”。得气是机体对行针刺激所产生的反应。得气时医者针下有沉紧感,患者针刺部位产生相应的酸、麻、胀、重等“经气”感应。得气与否不仅直接关系针刺治疗效果,而且可以借此窥测疾病的预后。 5.针刺补泻 针刺补泻是根据《灵枢·经脉》“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而确定的两种不同的针刺治疗方法。 补法:是指能扶助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针刺补泻:是通过针刺腧穴,采取适当的针刺手法达到“得气”后,以激发经气,起到补虚泻实,恢复机能阴阳平衡的目的。 临床常用的几种补泻手法见表5—1—1。 6.留针与出针 留针是指进针得气后将针留置在腧穴内一定时间,以延长和增加针刺作用。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而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30 分钟。 留针是为了便于间歇行针(每隔3~5分钟1次)或持续行针。 对进针施术后得气不明显者,通过留针以待针下得气,称为“留针候气”; 在临床上留针与否或留针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不可一概而论。 5、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症状] 患者突然头晕目眩,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四肢发冷,脉象细弱,甚至出现神志昏迷,四肢厥冷,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 [原因] 多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后,或体位不当,针刺操作手法过重等引起。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并迅速将针全部拔出,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糖水或温开水饮即可恢复。重者除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百会、关元、内关等急救腧穴外,必要时配合其他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