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_免疫耐受.ppt

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_免疫耐受.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医科大基础医学免疫学PPT课件_免疫耐受

第十七章 免疫耐受 本章教学大纲 【目的要求】 1.掌握 免疫耐受的概念。 2.熟悉 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人工诱导免疫耐 受形成的条件。 3.了解 免疫耐受的研究历史,人工诱导耐受和 终止耐受。 【教学内容】 1.免疫耐受和免疫抑制的概念和区别,以及免疫耐受 的研究历史。 2.特异性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中枢免疫和外周免疫 耐受)。 3.人工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意义,条件。人工 终止免疫耐受。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授课,结合自学。 【授课学时】 1学时。 五、分类 1.固有性免疫耐受 2.适应性免疫耐受 第一节 天然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一、固有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 —两种机制 吞噬细胞缺乏识别自身抗原的受体 某些细胞存在抑制性受体或抑制性结构 (一) 吞噬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吞噬细胞 (甘露糖受体) 识别微生物(甘露糖) 杀死微生物; 不识别正常细胞(无相应甘露糖或被遮盖) 未成熟B细胞在骨髓内的凋亡 (二)外周耐受机制 在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遇到自 身或外源性抗原形成的耐受。 产生机制: 1.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克隆无能; 2.活化诱导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死亡; 3.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 4.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 5.淋巴细胞移行限制。 1.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克隆无能 T和B细胞的活化需要包括来自抗原、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等多种刺激信号的作用。其中某种活化刺激信号的缺失或无功能,均可导致T、B细胞不能活化,处于无能状态。 (1)T细胞克隆无能 4.独特型网络的致耐受作用 可能机制: ①大量抗id抗体能造成独特型阳性B细胞耗尽。 ②独特型抗体可作用于T、B细胞上的独特型抗原决定簇,使T、B细胞耐受。 ③自身抗id抗体还可与B细胞上的抗原受体结合而抑制抗体产生。 ④大量抗id抗体的存在可诱导Treg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 5. 淋巴细胞移行限制 (1)未活化的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仅表达L-选择素和CD45RA等黏附分子不能穿过血管壁进入外周组织,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周组织中的自身抗原。 (2)与自身抗原接触的B细胞失去进入淋巴滤泡的能力,从而失去产生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能力。 (一)抗原方面 1.抗原的性质 (1)结构简单、分子小、亲缘关系近 易诱 发免疫耐受,如血清蛋白、多糖和脂多糖。 (2)蛋白质的聚合体为良好的免疫原,非聚合、单 体物质常为耐受原。 (3)表位不同 鸡卵溶菌酶(天然,含N端表位) 诱导Ts细 胞活化 致免疫耐受; 鸡卵溶菌酶(去除N端3个氨基酸) 诱导Th 细胞活化 辅助B细胞产生Ab。 2.抗原的剂量 (1)低带耐受(low zone tolerance) 抗原剂量过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所致的耐受。小剂量TD-Ag致T细胞耐受。 (2)高带耐受(high zone tolerance) Ag剂量过高,抑制性T细胞被活化,产生抑制性细胞因子抑制免疫应答。大剂量TD-Ag和TI-Ag致T细胞和B细胞耐受。 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的主要特征 低带耐受 高带耐受 诱生抗原 小剂量TD抗原 大剂量TD或TI抗原 参与细胞 T细胞 T和B细胞 产生速度 快,1天 慢,8~15天 持续时间 长,120~135天 短,40~50天 3.抗原注射的途径 诱导耐受 经鼻内、口服、静脉注射 腹腔注射 皮下及肌肉注射。 4.抗原在体内的持续时间 抗原持续刺激 免疫耐受; 抗原消失 免疫耐受逐渐消退。 5.佐剂的作用 不加佐剂易致耐受,添加佐剂易诱导免疫应答。 (二)机体方面的因素 1.免疫系统的成熟程度: 免疫系统越成熟越不易诱导耐受。 2.动物的种属和品系: 不同动物建立耐受的难易度不同。 3.免疫抑制措施的影响: 免疫抑制状态有利于耐受的建立。 思考题 1. 免疫耐受、免疫抑制、免疫缺陷的定义及区别。 2. 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 3. 高带耐受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