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技术.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技术

茶叶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研究 目录 一、概论 二、主要的病害 三、主要的虫害 一、概论 茶树在生长过程中往往遭受各种病、虫的危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茶叶的生长以及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据估计,每年因病、虫的危害产量损失可达 25~30%。因此,及时控制茶树各种病、虫的危害,是保证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之一。本篇着重讨论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危害损失及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二、茶 树 病 害 侵染茶树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病原真菌。目前世界上已记载的茶树 病害有500多种。我国有138种,其中真菌病害72种,线虫病害9种,寄生性显花植物16种,其它病原(类菌原体、细 菌和类细菌)病害4种,地衣、苔藓25种,藻类24种,非侵染性病害10种。山东有茶树病害30余种,按照 危害 部位的不同,可将茶树病害分为以下几大类: 1、叶部病害:茶白星病、茶饼病、茶轮斑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等。 2、茶树茎病:茶胴枯病、茶树溃疡病、茶枝梢黑点病、茶枝癌肿病。 3、茶树根病:茶白绢病、茶紫纹羽病、茶苗根结线虫病等。 第一节 茶白星病 一、病原 茶白星病最早于1887年在日本静冈县被发现,当时误认为是一种由于气温冷暖剧变引起的生理病。在病叶组织上散生的小黑点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形,分生孢子椭 圆 形、薄 壁、无色、单孢,大小为3~5 x 2~3微米。 二、症状 茶白星病主要加害春茶和夏茶的嫩叶和新梢。4月初茶叶展开时即出现初期病斑,4~6月是发病高峰期。秋季低温多雨也有发生。开始时病斑呈针头大的水浸状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成直径0.3~1.0毫米的圆形病斑,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同一病叶上可形成多个病斑,多数病斑相互愈合成大型病斑,发生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叶。叶柄和嫩茎感病后,初生暗褐色病斑,后渐变成灰白色,嫩茎上着生的叶片常出现卷曲,病部以上的组织最终枯死。 三、分布与危害 茶白星病在山东省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900米以上的茶园。此病主要危害茶树幼嫩芽叶,形成大量小型病斑。病梢百芽重减轻,对夹叶增多。病芽叶加工的成茶味苦涩,汤色浑暗,碎末茶多,对茶叶产量和质量均有明显影响(见下表)。 茶白星病对茶树新梢生长的影响 四、侵染循环与发病条件 茶白星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中越冬,第二年春季当气温达10℃以上,在有水湿条件下,形成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成为病害的初浸染源,在遇到新梢芽叶时,便可萌发产生芽管从新梢芽叶的气孔或从叶背面的茸毛基部细胞侵入。叶片表面水膜的存在是实现侵染的必要条件。据研究,叶面必须保持5小时以上的湿润,病菌才能萌发侵入,因此在连续降雨情况下该病发生较重。茶白星病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2~32℃,在16~24℃下斑病最多,旬均气温25℃对发病不利。 五、防治 1、化学防治:茶白星病的防治中,化学防治占有重要地位,对该病的防治以50%托布津或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治时间应在春茶萌芽鱼叶展开期进行第一次喷药,必要时在7~10天期间喷第二次。 2、农业防治: (1)加强茶园管理,及时中耕除草,改变小气候环境,使之不利于病原菌的生长和病害的发生。 (2)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可使树势强壮,增强抗病性。 增施钾肥与茶白星病发病关系 (3) 对衰老病重茶园,有计划地实施台刈更新措施,使茶树复壮,增强抗病能力。 (4)及时采摘,减少病原。 第二节 茶饼病 一、病原 茶饼病的病原菌是一种专性寄生菌,菌丝体在病斑的叶肉细胞间生长,子实体生于叶片下表皮,呈白色绒毛壮突起。寄生茶叶表面的子实层在高湿条件下可形成大量的担孢子;1个病斑上(疱斑)可形成200万个担孢子。担孢子的生活力较弱,环境条件对其影响较大,光线是影响该担孢子萌发的重要因素,也是该病是否构成流行的一个决定性条件。该菌在黑暗条件下不能萌发,最理想的光源是柔和的散射光。强光下担孢子萌发率显著下降。担孢子的萌发和相对湿度有密切的关系,担孢子萌发必须有水膜或100%的饱和湿度。据研究,叶片保湿11小时是实现侵染的临界条件,以保湿13小时发病率最高。 二、症状 茶饼病主要危害茶树的幼嫩芽叶和嫩茎。最初症状表现为嫩叶上出现浅绿、浅黄或略带红色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小型透明斑。有时初期病斑在叶的两面都呈现暗红色。病斑可逐渐扩大到0.6~1.2厘米,病斑周围有一黄绿色晕区和一个暗绿色带。以后病斑正面逐渐凹陷,相应的叶片背面突出,形成疱斑。病斑叶片正面较平滑,并略带光泽,色泽较周围叶色浅。叶背突起部分表面初为灰色,上覆一层白色粉末,这是病原菌的子突层。 在同一叶片上,有时也同时存在正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