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医家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经验.doc
古代医家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经验
我国传统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医德修养。知古鉴今,探寻古代医家在处理医患关系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对于改善当前医患关系,重塑医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尊重生命,仁爱救人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凯博文(ArthurKlein-man)教授提出,关爱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重视的一种美德,医生真诚地关爱病人是人类社会处理好医患关系的关键所在.[1]传统医家在医患关系方面的突出贡献,即在于确立了尊重生命、仁爱救人的医德伦理思想核心,并运用于医疗实践。
医乃仁术,活人为务。作为一名医生,首先应当尊重生命,对患者怀有仁爱之心。唐代名医孙思邈十分重视生命的价值,以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也是其传世之作取名为《千金方》的缘由。在《大医精诚》中,他提出医者对待患者应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即要求医者对患者的疾苦须高度重视和同情,以至仁至善之心全力加以救治。这一医德思想究其根源,是与以仁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文化所分不开的。所谓仁者爱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对患者充满慈爱之心,对其疾病痛苦感同身受,深切同情,正是医者仁心的集中体现,也是对医者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要求。
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晋杨泉《论医》),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医者之仁.如宋代医家张杲提出,患者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因此凡来召请,急去无迟,专以救人为心(《医说》),可谓是对医者仁心的极好阐释。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医家十要》中将存仁心置于医家十要之首,提出一存仁心,乃是良箴,博施济众,惠泽斯深.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指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正是在仁爱思想的影响下,古代明医能够不分昼夜寒暑,不避道路险阻,不顾饥渴疲劳,一心赴救,面对患者哪怕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也能同情怜悯,而不是嫌脏嫌臭不愿救治。金代医家李东垣在疫病流行之际,面对百姓比比至死的惨状,恻然于心,将亲自试用过的有效药方刻于木板之上,置于人群聚集的交通要道,使患者百姓用之者无不效(《李杲传》)。元代医家朱丹溪前往救治患者,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即使自己十分劳累也不休息,认为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丹溪先生墓志铭节录》),时刻把患者疾苦放在心头。明代医家万全以活人为心,不记宿怨(《幼科发挥》),费劲周折,将仇家胡元溪四岁小儿之病终于治好。这些古代医家以仁行医的道德思想与行为实践,至今仍闪耀着令人景仰的人道主义光辉,对于规范当今医者的职业道德行为,改善医患关系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2技艺专精,学验俱丰
艺也者,德之精华也.[2]
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个医术不精的医者很难被称之为明医或良医。可见,以技艺示人的医术本身蕴含着医德要求,承载着医德的价值评判。
传统医家在医术专精方面有着丰富的论述与实践。由于深知人命至重,不容差错,因此传统医家高度重视强调医术专精的必要性。明代医家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庸医速报》中就说道: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自序》中也说,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
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代温病名医叶天士在临终前更是告诫其子: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读万卷书,而后可以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叶桂传》)。同时,传统医家也深刻地认识到医德绝不可独立行世,良好的医德必须以精湛的医术为载体。如晋代针灸名家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提出,医者若不精通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清代医家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也论及,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可见,医者若没有精良的医术,虽宅心仁厚也不能济世救人。
医乃至精至微之事,唯有精湛的医术才能挽救患者生命。而精湛的医术需要医者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具备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伤寒论自序》),其不朽之作《伤寒杂病论》是多年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的宝贵结晶。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提出医学玄暝幽微,变化难及非才高识妙者,无法明了其中深奥之理。因此,医者需潜心向学,精研医术,而不能不习经典,因循守旧。对于那些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的医术不精者,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批评,认为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唐代孙思邈也深感医方难精,要求学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仅要学好医学专业知识,熟悉《素问》《甲乙》《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懂得经脉脏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掌握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等历代名医的诸部经方,还必须涉猎群书,读五经三史、诸子庄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如此才能学养深厚,真正领悟医道。孙思邈青年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