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ocVIP

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探讨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宋氏正骨科门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9例,采用手法、牵引进行治疗。结果:治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结论: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临床疗效卓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手法;颈椎牵引;椎动脉型颈椎病; 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电脑处理信息化和电子游戏机使用频率的增高,椎动脉型颈椎病(cevical spondylosis ofvertebral artery type,CSA)在临床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地增长。有专家预测,在未来50年内,该病将在整个脊柱病人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取代以体力劳动为主要诱因的腰腿痛,而上升成为骨、伤、针、推科临床的重要疾病之一[1]。笔者跟随老师在临床治疗中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给予手法配合颈椎牵引,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39例患者均为我院宋氏正骨科2013年1月~2013年3月门诊就诊患者,男14例,女25例,年龄30岁~71岁,平均年龄55岁。病程1个月~10y。 1.2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头痛、头晕、耳鸣,体位改变时加重,颈部旋转和后伸时出现一过性眩晕、恶心呕吐,甚至突然晕倒椎孔压迫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颈椎椎体压痛,排列不整齐有慢性劳损史,感受风寒或头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颈椎X线摄片提示有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有时可见椎骨移位及颈屈异常脑血流图或经颅多普勒彩超检查(TCD)示椎动脉供血不足。不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除外颈椎管狭窄,颈椎肿瘤,颈椎结核,椎动脉解剖异常、畸形,眼源性疾病,美尼尔病,内耳听动脉栓塞,中风先兆,脑动脉硬化,神经官能症,高血压等有严重的器官功能障碍。由肩-下颈椎-中颈椎-上颈椎-枕顶仰卧位由印堂-百会(开天门)-缵竹-前额-眉弓(抹双柳)-太阳-睛明-眼球-听宫-耳廓-山根-鼻弓-素廖-迎香-颧廖-颊车-人中-上唇-地仓-承浆-下颌-颊车-颈侧-缺盆-中府-肩井等顺序,颈椎仰卧位牵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垫平枕,枕颌带固定,牵引角度1530°前倾位,根据颈椎间盘突出的不同部位,选取不同的角度治疗。牵引时间3045分钟为宜,牵引重量为患者自身体重的1520%,每日次,10d为1个疗程。颈椎位枕颌枕颌带固定,每日次,10d为1个疗程。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骨伤科的常见病,由于颈椎间盘退变诱发钩椎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退变,使骨质增生或颈椎失稳,椎动脉受到挤压、椎动脉神经丛受到刺激,而致椎基底动脉系供血不足而产生猝倒、眩晕头痛、恶心等脑缺血系列症状。牵引常在手法后进行,经过手法治疗以后,局部组织得到充分的放松,此时行颈部牵引,可以起到更好的疗效。颈椎卧位牵引能使颈椎的生理弧度得到改善或恢复,使椎间隙增宽和椎间孔增大,椎间盘的内压下降或形成负压,使后纵韧带紧张,缓冲椎间盘组织向后外突出的压力,促使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发生改变,使神经根或脊髓所受的刺激与压迫得以减轻或消除。从生物力学的角度分析,牵引角度的不同,其应力作用的位置也不同,牵引角度小,最大应力位置在颈椎的上段,牵引角度增大,最大应力位置在颈椎下段。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时,最大应力位置也有相应的变化。 [4]翟宏伟.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7): 668-670. [5]陈博,詹红生,石印玉等.骨错缝、筋出槽病机学说及其动物模型的建立[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5):68-71. [6]邝适存,郭霞.肌肉骨骼系统基础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58. [7]潘之清.实用脊柱病学[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30. [8]汤艺,张天云,彭梅梅,等.椎动脉型颈椎病按摩治疗后脑血流图的观察[J].江西医药,2006,41:1109-1111. 1

文档评论(0)

cgtk1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