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离骚》层次结构探索.doc
《离骚》层次结构探索
在较多学者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构成了“三分法”与“多段法”的结合,从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达到统一。1](P.47)”。“历代学人在读《离骚》时早已注意到弄清全诗脉络结构是读通《离骚》最关键的一步。据姜先生统计,关于《离骚》的不同分法有95家之多[2](P.40)。清代朱冀《离骚辨·凡例》云,“读《离骚》须分段看,又须通长看。不分段看,则章法不清;不通长看,则血脉不贯。旧注之失,在逐字逐句求其解,而于前后呼应阖闢处,全欠理会。所以有重复总杂之疑。”王邦采《离骚汇订》说,“洋洋焉洒洒焉,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而《离骚》之尤难读者,在中间见帝求女两段,必得其解,方不失之背谬侮亵,不流于奇幻,不入于淫靡。”
第二,研究史的复杂性。王逸《楚辞章句》采用隔一、二句为注的格式,重视名物字词的训诂,而且训释字、词、句没有一定的体例,或注音解词,或疏句意,或引旧注,或涉群书;也没有具体注明段落或章节层次。朱熹在《楚辞辩证》中批评王逸“不先寻其纲领”,“全然不见其语意之脉络次第”,故其解释“无复有文理”,或“断语脉”。朱熹《楚辞集注》基本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作注,如《离骚》分为93节,注释是先注明或辨析字音,然后仿《诗集传》赋比兴的格式指出表现手法,最后具体解释字、词、句、章的意义或引用旧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曾批评“朱子于《楚辞》亦分章,系以比、兴、赋,尤属无谓。”但朱熹在《离骚》、《九辩》等篇中开始运用层次分析法,“凡说诗者,固当句为之释,然亦但能见其句中之训故字义而已,至于一章之内,上下相承,首尾相应之大指,自当通章而论之,乃得其意。”,同时,在“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几章内容相同的加以合并,如《离骚》篇云,“自‘怨灵修’以下至此,五章一意,为下章‘回车复路’起。”又,“自‘悔相道’至此五章,又承上文‘清白以死直’之意,而下为‘女嬃詈予’七也。4](P.47)”;毛庆指出,“段落划分在明代开始受到重视,分法渐多,分歧渐大。降及清代,各种划分方法已基本形成,以后的分法基本上超不出这个范围[5]”。
第三,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刘永济曾对清代学者的分段做过整理与分类,通过对龚景瀚《离骚笺》、叶树藩《文选评注》、戴震《屈原赋注》、张惠言《七十家赋钞》、姚鼐《古文辞类纂评注》、梅曾亮《古文辞略》、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等七家分节同异的列表比较,总结为:诸家以“霑余襟之浪浪”以上为一大段,“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以上为一大段,“索藑茅以筳篿兮”以下为一大段,惟戴氏以闺中邃远四句属下节为异。但在实际操作中,刘永济《屈赋音注详解》则分为五节九段。这样,刘氏的具体分段则出了“硬伤”:一本书中前后矛盾,而且还漏分了四句原文。即第四节的划分出现了矛盾:原文分节时用:第一大段,闺中既以邃远兮——尔何怀乎故宇;第二大段,世幽昧以炫耀兮——周流观乎上下。但在“节意”分析时又说,第四节分为两大段:第一大段,“索藑茅以筳篿兮”——“谓申椒其不芳”;第二大段,“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周流观乎上下”。两说颇不一致,不仅每段的上下限不同,而且若按“节意”分段,那么,“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而与此终古?”四句就没有着落。我们将这一明显的“疏漏”理解为:是刘永济先生在分段分节时面临多种选择的矛盾与困惑。第一,概念上,想与众不同,人家用大段(部分)与小段(或章、节),而他用“节”与“大段”,在概念上违背惯例,用“节”来统“大段”,显得不伦不类;第二,试图采用几种分段的方法,导致了前后矛盾,如总体上采用闺中既以邃远兮”四句漏分的情况[7](P.1-39)。
执著探索:《离骚》分段小史
纵观古今关于《离骚》的分段,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两分法:清代帝高阳之苗裔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依前圣以节中兮——篇末。吴世尚《楚辞疏》分为两大段:以霑余襟之浪浪”为界;王夫之《楚辞通释》分为两大部分,以“岂余心之可惩”为界。二、三分法:清代王邦采《离骚汇订》分为:帝高阳之苗裔兮——岂余心之可惩;女嬃之婵媛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索藑茅以筳篿兮——篇末。帝高阳之苗裔兮——霑余襟之浪浪;跪敷衽以陈辞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索藑茅以筳篿兮——篇末。另有四分法:清代奚禄诒《楚辞详解》、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五分法:清代屈復《楚辞新注》、汤炳正《楚辞今注》 [9](P.1-41)、陈子展《楚辞直解》[10]。八分法:清代朱冀《离骚辨》、马茂元《楚辞选》 [11](P.1-59)。十分法:清代戴震《屈原赋注》。十二分法:清代鲁笔《楚辞达》、董国英《楚辞贯》。十三分法:清代林云铭《楚辞灯》、张德纯《离骚节解》。十四分法:宋代钱杲之《离骚集传》、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离骚》分段矛盾的原因,还因为使用概念术语的多元、复杂。“一级”分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