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施课程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6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盾构施课程设计

地铁盾构施工组织设计指导书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用) ××× 编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 二O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1、 工程概况 5 1.1 工程规模、位置及周围环境 5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5 1.3 设计施工方案 9 1.4 设计防水方案 9 1.5 工期要求 9 2、 编制依据 10 3、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0 3.1 施工场地布置 10 3.2建筑物及管线的调查 15 4、施工部署、总体方案及总体筹划 17 4.1 总体安排依据 17 4.2 总体安排 18 4.3 工程进度安排 20 4.4 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及网络图 22 4.5 用水用电计划和拟投入的劳动力 22 5、 施工组织机构 23 5.1 施工组织机构说明 23 5.2 管理组织机构图 23 5.3 现场主要人员安排 23 6、主要机械设备 24 7、盾构工作井施工 26 8.1 施工思路 26 8.2 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 26 8、盾构机 29 8.1区间地质条件对盾构机的技术要求 30 8.3 盾构机选型与盾构机基本工作原理 30 8.4开挖机构 30 8.5 管片运送与拼装机构 31 8.6 推进机构 31 8.7 排送机构 31 8.8 壁后注浆系统 31 8.9 电力、液压动力站 31 8.10 辅助设备 31 8.11 主要技术参数 31 8.12 关键技术参数计算 32 9、试验段盾构法隧道施工 35 9.1 工程概况 35 9.2 盾构施工中技术措施 35 9.3 盾构施工流程 36 9.4 盾构机下井 37 9.5 盾构机安装调试 39 9.6 盾构出洞 41 9.7 盾构掘进 43 9.8 盾构进洞 44 9.9 出洞洞门施工 44 9.10 进洞洞门施工 44 9.11 盾构机解体、外运 44 9.12 管片运输和衬砌拼装施工 45 9.13 防水施工 45 9.14 隧道修补 46 10、a-b区间盾构法隧道施工 46 10.1 工程概况 46 10.2 盾构施工流程 47 10.3 盾构隧道施工 48 11、施工监测 49 11.1 监测方案设计和测点布设原则 49 11.2 监测点的布置 49 11.3 施工监测 51 12、环境保护措施 52 12.1 环境保护重点 52 12.2 环境保护原则 52 12.3 环境保护体系 52 12.4 环境保护措施 53 13、质量保证体系 53 13.1 质量方针 53 13.2 质量目标 54 13.3 质量体系 54 13.4 质量保证体系 54 13.5 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 55 13.6 项目经理部各职能部门和人员质量职责 55 13.7 质量要素的控制 55 14、安全监控网络、安全体系 56 14.1 安全监控网络 56 14.2 安全体系 56 14.3 安全保证措施 57 15、施工保证措施 57 15.1 工期保证措施 57 15.2 质量保证措施 57 15.3 文明施工措施 58 15.4 混凝土及结构质量控制措施 58 15.5 防水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59 15.6 成品保护措施 59 15.7 防洪及防暴雨措施 59 15.8 地表和地下水的防范措施 59 15.9 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 59 15.10 地面沉降控制措施 59 1、工程概况 1.1 工程规模、位置及周围环境 从盾构工作井至a 站南端及从b 站南端至c 站北端二区间为盾构法施工的区间隧道。盾构从工作井出洞,在h 桥西侧穿越内河,经d 路中,至a 车站南端头井内,随后调头下行推进至盾构工作井内。后经转场至b 站。在b 站至c 站区间,盾构从b 站出发沿i 路东侧穿越i 大厦经i 路路中推进,且在c 北端头井调头返回,b 站南端头井线路纵坡呈V 形,最大纵坡为33‰。 三山街站~张府园站~新街口站 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2.1 试验段 试验段地貌上属岗前洪积扇~古河道冲积漫滩单元,经长期人类堆填改造,现地势较为平缓,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 ①—1 杂填土:杂~灰黄色,松散,主要由碎石、块石及少量粘性土组成,极不均质。表层普遍为水泥地坪或沥青路面,层厚1.0~6.0m,场地均有分布; ①—2b3—4 素填土:灰~灰黑色,软~流塑,含淤质,以粉质粘土夹碎砖瓦为主,层厚1.6~8.1m,场地均有分布; ②—1—1c3 粉土:灰黄色,稍密,夹软塑粉质粘土,具铁锰质浸染斑点,不均质,层厚0.3~4.8m,场地均有分布; ②—1—2b2 粉质粘土:灰褐~灰色,湿,可塑,局部软塑,夹薄层粉土、层面粉砂,具铁锰质浸染,不均质,层厚1.7~4.8m,分布局限; ②—2—1b3—4 粉质粘土:灰~灰褐色,饱和,软~流塑,含淤质及少量腐植物,夹层面粉砂或薄层粉土,有螺壳,具层理,欠均质,层厚较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