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民俗礼仪中的酒文化
中国民俗礼仪中的酒文化
满月酒
满月酒,古时汉族人认为婴儿满月便过了一关,为祝福小孩顺利过关,人们往往举行满月礼以示祝贺,作为各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为了庆祝每个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上一个月而举办的一场邀请了宝宝的各个长辈为宝宝祝福的酒宴。
当小孩生下足一个月的时候,往往要举家庆贺。过满月就是这种庆贺的方式。过满月,是在庆祝“家有后人”“添丁之喜”“足月之喜”。过满月,在豫西南是比较隆重的。要亲朋会聚,吃顿酒席,吉言祥语不绝于耳,始终洋溢着喜庆气氛。过满月,既是添丁之喜,同时也是希望孩子长寿。
在满月这一天,每个宝宝是真正又唯一的主人公。在这个日子里所有的人都是围绕着小宝宝转的,他们会给宝宝最诚挚的祝福和最真实的期待。而在这个日子,宝宝的爸爸妈妈和亲戚长辈都对他们寄托了许多期望。爸爸妈妈会希望他们快乐的健康成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则希望他们长大了可以有大的作为,而各个亲戚都会有自己的祝福给宝宝。这些都需要一个共同的条件,那就是让他们聚在一起为宝宝庆祝满月。因此,孩子满月,要办月米酒,少则几桌,多则几十桌,酒宴上烧酒管够,每人另有礼包一个,内装红蛋、包粑、瓜果、点心等物。
事实上,按照豫西南的风俗习惯,早在妇女分娩前半年,就要煮米酒一坛,一是为分娩女子催奶,二是为款待客人。
小孩出生的当天,孩子的爸爸必须去岳父家敬祖放鞭,报告喜讯、报母子平安,告诉岳父岳母添了外孙。这叫报喜。
女儿生了外孙,母亲要酿米酒、备鸡蛋,第三天挑着米酒和鸡蛋去看望女儿和外孙。这叫送米酒。
小孩满一个月,家里人要忙着为孩子做满月,以示庆贺。娘家要给外孙买新衣、鞋帽、座椅、推车、摇篮等小儿用品,在小孩满月的那天送去,这叫送祝米。
在陕西商洛一带,小孩满月请酒,也叫吃满月蛋,属民间喜庆宴席之一,家里要接客,亲戚需赶情。这种喜酒与其他宴席不同的是,凡坐席吃酒的宾客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人们带回去做礼品。后来,也有的人家做满月将鸡蛋不煮熟,只将生鸡蛋染上红色就行了。这叫吃红蛋。
在豫西南一带,小孩做了满月,女儿要抱着孩子到娘家过门,外孙出生后第一次随母亲到外婆家过门俗语叫“出窝”,又叫“挪尿窝”。“挪尿窝”这天,女儿抱着小孩子,女婿要挑着米酒等四色礼物,敬奉岳父岳母;岳父岳母要准备一桌酒席款待女儿女婿,并请长辈作陪。“挪尿窝”一般十天半月,也有在外婆家住上一个月的。小孩子回家时,外婆还要给外孙肩上搭花线,颈上挂银坠,以示祝愿外孙长命富贵。到此满月酒席才真正圆满结束。
婚礼酒
在豫西南农村,提亲至定亲间的每一个环节中,酒是常备之物。媒人每去姑娘家议事,都必须捎带礼品,其中,酒又必不可少。婚期定下,男家备酒肉面蛋糖果点心等,馈赠姑娘的舅、姑、婆、姨,三亲四戚。成亲时,当花轿抬进男家大院,第一件事就要祭拜男家列祖列宗,烧酒、猪头、香烛摆上几案,新人双跪于下,主持先生口中念念有词,最后把猪头砍翻而将酒缓缓洒于新郎新娘面前。之后,过堂屋拜天地,拜毕,新人入洞房,共饮交杯酒,寄托白头相守、忠贞不二的爱情。洞房仪式完毕,新人要双双向参加婚礼者敬酒表示致谢,此时,小伙们少不了向新婚夫妇劝酒,高兴起来,略有放肆,逗趣、玩笑自在其间,婚礼酒宴虽然有些繁琐,但却充满民间特有的欢乐情趣。
儿时的乡村宴席,与都市宴席比较起来,尽管一点也算不上豪华与奢侈,但是,因为固有的乡土韵味,乡村宴席却显得非常大气,而且纯朴、纯粹,乡土、乡情气息浓郁,因此不失排场与大气。
不管哪家兴办宴席,办酒宴的数天前消息就会不胫而走,喜庆气氛早已洋溢全村山寨,温暖乡邻心间,特别是闻讯办宴消息的小孩子们早已垂涎三尺,祈盼开宴当天,跟随大人去一饱口福,其实,说实话,一年难得吃上几次肉的大人们内心其实也在揣摩着趁参加宴席去好好撮上一顿……
乡村宴席,一般都是从头天晚上就开始登场,有的甚至提前一周就开始忙活起来,杀猪宰羊,炸鸡烧鹅,置酒备菜,炸油馍蒸糕点,许多人家还要买细米磨白面,以及瓜子茶叶,水果点心,香烟火柴,油盐酱醋……调料什么的,样样都是不能少的。
待到正日子的中午,乡村人爱面子,好大喜功,“穷大方”,讲排场,最忌讳客人说主人家寒碜,因此乡村宴席都特别丰盛,上的都是主菜大菜。笔者依稀记得,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开宴之日,全村动员,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七碟八碗,茶杯茶瓶,不分彼此,统统集合,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狗剩家的,丫蛋家的,全村老少爷们儿,七姑八舅,三姨五叔,大表姐二姑父,干爹干娘们,都像赶集似的齐来报到……日近中午,主人家或在邻里大院,或在村寨小巷,或在草棚麦场,十数张或数十张八仙桌,错落分布,依次摆开,彩棚座座,彩绸飘舞,唢呐声声,人声鼎沸,喇叭号地,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宾客盈门,大摆宴席,酒肉飘香,真可谓门庭若市。
待新郎新娘拜了天地,入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