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二章 地球起源及圈层结构.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大陆地壳总体特征 中国地壳平均厚度47.6km,大大超过全球平均厚度; 平均速度6.37km/s,又低于全球平均速度6.45km/s。 中国地壳厚度总的变化趋势是:西厚东薄,南厚北薄(李廷栋,2013) 一)中国地壳的基本特征(1) 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分布图 (朱介寿等,2006) Sun, 2003,滕吉文等,2002 ——地壳厚度的不均一性 地壳厚度东西差异很大 青藏高原平均厚度60-65km;东部沿海地区30-35km,深度差约30km。 唐古拉山中段地壳最厚可达80km; 南中国海中央海盆地壳厚度平均只有5km,厚度差达65km。 地壳厚度上的差异反映了中国地形及岩石圈结构构造的复杂性。 一)中国地壳的基本特征(2) 中国及邻区地壳厚度分布图 (朱介寿等,2006) ——地壳构造格架的不均一性 大致以105°E为界,莫霍面起伏基本上与地表地形呈镜像关系。 西部:地壳等厚线呈EW向展布,青藏高原形成一个EW向巨型“地幔盆地”,莫霍面深度从边缘地区44km到腹地的72-74km。 东部:地壳厚度等值线呈SN-NNE向展布,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地壳厚度梯度带,向西形成一个“地幔斜坡”,莫霍面深度从38km下降到44km,松辽平原,华北平原以及日本海、东海、南海都形成“地幔隆起”。 一)中国地壳的基本特征(3) 青藏高原及邻区莫霍面深度 青藏高原形成一个EW向巨型“地幔盆地”,莫霍面深度从边缘地区44km到腹地的72-74km; 西北地区呈现“幔隆”、“幔洼”相间格局。 Moho界面探测(滕吉文等,2002) 准噶尔 Moho面深42 km 上升4-8 km 塔里木 42-44 5-10 柴达木 52 4-8 km 四川 40-42 与西侧比薄2-4 鄂尔多斯 40-42 与西侧比薄2-4 松辽 30-32 与西侧比薄4-6 环渤海 28-30 与西侧比薄4-6 东南沿海 10-20 与西侧比薄4-6 南海-北部湾 10-16 与西侧比薄4-8 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平均地壳结构 沉积盆地Moho特点:盆地Moho面上隆2-10km,地壳厚度比周边薄 一)中国地壳的基本特征(4) 中国地壳酸度总的变化趋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西部SiO2=64.32%; 东部SiO2=65.12% 就东部看,东北最低(SiO2=63.18%),华北中等(SiO2=64.88%),华南最高(SiO2=65.98%)。 这种地壳酸度上的差异,同这些地区岩石组合、花岗岩类型等的差异是相匹配的。 ——地壳物质组成上的不均一性 中国大陆地壳酸度分布图 上地壳、中地壳 下地壳上部、下地壳下部 东部的地壳结构(四层)(袁学诚,1996; 高山等,1999) 上地壳 厚度为14 km,其地震纵波速度为6.0 km/s左右, SiO2的平均含量为65%,代表性岩石为沉积岩、花岗岩和低级变质岩,其成分与全球上地壳化学成分比较一致(Condie,1993),为构造变形较强的部位; 中地壳 深度为14~24 km,纵波速度为6.4~6.6 km/s,低于全球的平均值,在我国华北地区深度为20 km附近,普遍存在低速高导层。SiO2的平均含量为62%,代表性岩石为90%的TTG花岗片麻岩以及10%的斜长角闪岩。 说明中国东部中地壳演化程度更高,也即构造活动性较强,在许多地区是构造滑脱面 东部的地壳结构(四层)(袁学诚,1996; 高山等,1999) 下地壳上部 深度为24~32 km,其地震纵波速度为6.8 km/s左右, 以华北克拉通麻粒岩相为代表,SiO2的平均含量为57~66%; 下地壳下部 深度为32~37 km,其地震纵波速度为7.0~7.1 km/s左右,(莫霍面之下,其地震纵波速度跃升为8.1 km/s), SiO2的平均含量为50%,代表性岩石为铁镁质麻粒岩。 下地壳与国际上普遍认为的镁铁质下地壳(SiO2 ? 50%)模型不同,而与欧洲的双层下地壳模型(上部为长英质,下部为镁铁质)相近 华北地壳 华北地壳 二)中国岩石圈的主要特点(1) 中国及邻3个不同厚度的岩石圈区: (1) 中亚-青藏岩石圈加厚区;呈向东歼灭(宜昌)的三角形,东北线以阿尔泰-祁连山-大巴山为界;东南缘以宜昌-昆明-达卡一线为界。岩石圈厚度170-200km。 (2) 中蒙岩石圈减薄区(上地幔隆起):呈向

文档评论(0)

187****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