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结核病琉行和防治对策课件
结核病流行和防治对策 广西龙潭医院 曹子中 结核病的严重危害 影响结核杆菌传播的主要因素 结核病主要是人群之间的传染病,发生结核杆菌传播取决于传染源的排菌情况: 1)排菌量 传播途径 1.飞沫传染 2.再生气溶胶(尘埃)传染 化疗在防治措施中的作用 化疗时代前结核病的治疗主要是休养和外科疗法,二十世纪抗结核药物的发现开创了结核病治疗的新纪元。化学治疗是结核病的基本疗法。正确选择用药,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遵循化疗原则以及科学的管理是治愈病人,消除传染和控制结核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 化疗时代前结核病的治愈率只有25%,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短程督导化疗(DOTS)可达到85%以上的治愈率,使结核病控制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短程化疗方案更使结核病人的疗程缩短至6~8个月,治疗2个月的痰菌阴转率即达到80%以上,因此,大大地缩短了肺结核病人的传染期,在结核病控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WHO目标 到2015年使结核发病率停止上升趋势并逐步下降 与千年发展目标相关并由控制结核伙伴关系通过的具体目标: 到2005年: 至少发现70%的涂阳结核病人,并治愈至少85%的病人 到2015年: 在1990年基线上降低50%的结核病患病率和死亡率 到2050年: 消除作为公共卫生问题的结核病 (每100万人口中1个病人) 结核病的疫情预测模型 结核病患者发现率 治疗覆盖率 完成治疗率 治愈率 病死率 全球DOTS目标( 2007年) 新涂阳病人发现率 指标 完成 70 % 63 % (中国的贡献为40 %) 新涂阳病人治愈率 指标 完成 85 % 78% (中国: 94 % ) 近年来全球结核病控制的进展 2005年在世界范围结核病发病率首次趋于平稳 142/10万(2004年) 139/10万(2007年) 新涂阳病人发现率比2000年增加了一倍 新涂阳病人治愈率达到了 77 % 估算结核病发病率 加快开发新的技术方法 《全球控制结核计划(2006~2015)》(简称“全球计划”)估计,有27种药物、15种诊断技术方法和8种疫苗正处于产品研发的不同阶段,即从产品开发到临床试验。 当前抗结核病药物的主要问题 1、活动性肺结核病的治疗 需要4种药物6个月的督导化疗 ,未完成疗程可能导致耐药性结核病,出现耐多药结核病。 2、耐多药结核病 长期联合用药至18~24 个月,药物选用困难,有效药物少, 不良反应大, 治愈率低, 价格昂贵。一旦出现广泛耐药结核病 (XDR-TB),治疗极为困难。 3、TB-HIV双重感染 采用活动性结核病的治疗方案,但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步治疗非常困难。 4、潜伏性结核病 (Latent TB) 采用9个月异烟肼化学预防,治疗效果不满意。 新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1、新一代抗结核药物研究的目的 缩短结核病的疗程,便于用药(每天一次,最好每周一次 ); 对敏感和耐药性结核病都有效; 与HIV/AIDS药物兼容(较低的P450酶相互作用 ); 可用于潜伏性结核病的治疗。 2、新一代抗结核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原则 遵循三个原则(3A原则),即价格便宜,供应充足,使用广泛 新抗结核病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目标 1、近期目标 采用4个月疗程方案,用莫西沙星(Moxifloxacin)取代异烟肼或乙胺丁醇。 2、中期目标 由现在正处于开发阶段的药物组成的新药组合,探索2个月疗程的治疗方案。 3、长期目标 探索2个星期疗程的治疗方案,采用专门针对耐药性的药物组成的新药组合。 抗结核新药 临床试验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莫西沙星Moxifloxacin,二胺Diamine (SQ-109),硝基双氢咪唑衍生物Nitrodihydro-imidazooxazole derivative (OPC-67683),吡咯类Pyrrole LL3858,二芳基喹啉Diarylquinoline (TMC 207),硝基咪唑Nitroimidazole (PA-824) 临床试验前 双哌啶(双六氢吡啶)Dipiperidines (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