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属球对敏视达C波段双化雷达标定结果(第4次试验)_4月30日_5月5日补充.docVIP

用金属球对敏视达C波段双化雷达标定结果(第4次试验)_4月30日_5月5日补充.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金属球对敏视达C波段双化雷达标定结果(第4次试验)_4月30日_5月5日补充

用金属球对敏视达C波段双极化雷达标定结果(第4次试验) 2014年4月30日 5月5日补充了高精度得到金属球位置,实时传给雷达终端软件,进而控制雷达天线对其进行精确跟踪的方法。 5月5日补充了从记录的IQ数据,重新用Matlab进行信号处理的结果。 试验过程 试验时间和人员 2014年4月29日 北京时间 11点~13点和14~16点 金属球升空到达指定高度的北京时间为:14:30:00~ 15:30:00 人员:杨正玮、陈建军、邵世卿、范富鹏,以及解放军理工大学的孟鑫、胡明宝等 试验地点 经度:119.005033度 纬度:31.597132度 海拔高度:约30米 相对于雷达的方位:241.07度,距离:2.36km 采用另外一种方法计算金属球反射的能量 学习“END-TO-END CALIBRATION OF NEXRAD DIFFERENTIAL REFLECTIVITY WITH METAL SPHERES.pdf” 和“Weather Radar Calibration by Means of the Metallic Sphere and Multiparameter Radar Measurements.pdf”两篇文章。在两篇文章中,提到了采用另一种方法计算金属球等效的dBZ的方法,其主要的公式如下(详细的计算方法见这两篇论文): 注意:上面的PRV和Z的公式中,漏了一个光速C。另外,|k|5 应该为|k|2 在论文中提到,金属球的等效dBZ是和距离有关的。论文中也提到了要让金属球位于雷达距离库的中心才行。如果金属球的回波跨越了两个距离库,则数据会出现问题。 我们也编写了这种方法的计算程序,在“E:\CJJ\WRP900A\General\关键技术研究\雷达总体\金属球标定\Matlab”目录下的RCS_Receiver_Power_Calc.m。其中各个参数都是采用雷达实际测量的结果。 计算的代码如下: lamda=3e8/5625e6 ; %雷达波长 R=2095;%金属球距雷达的距离 r=15.0e-2; %金属球半径 Antenna_Width=1.19/180*pi; %天线波束宽度 h=0.5e-6; %雷达发射脉冲宽度 Z=(8*lamda^4)/(Antenna_Width*Antenna_Width*h*3e8*pi^5*0.93) *(r^2) / (R^2) *1e18; dBZ=10*log10(Z); dBZ=dBZ+10*log10(2*log(2)) %注意:这里要加上Probert-Jones的2*ln(2)的修正 注意:根据论文中的公式计算dBZ时,要加上Probert-Jones的2*ln(2)的修正才正确。 用这种方法,经计算,直径30cm的金属球,在距离雷达2095m处,其等效的dBZ为43.97dBZ。 注意: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所采用的根据雷达所接收到的金属球回波的SNR来计算金属球的dBZ,在相同的2095m距离处,其计算的结果为:SNR= 66.83dB,强度= 43.96dBZ。 可见,这两种计算的结果是非常一致的。 试验结果 风筝上没有挂金属球的回波图 上午,我们先将没有挂金属球的风筝放上去,目的是为了看一下风筝的回波有多强。在北京时间12:15时,风筝已经达到了指定的高度。 此时仰角为1.9度、2.3度、2.7度的回波图如下(其余的回波图见“H:\QXLD\NJU_CPol\Pic\0429\CAL_NO_SPHERE”目录): 从这些回波图中可以看出,风筝+风筝线在雷达上没有任何明显的回波强度。 雷达探测到的结果 全部的回波图片在“H:\QXLD\NJU_CPol\Pic\0429\CAL” 目录下。 NJU063821.AR2.bz2 将相邻几个仰角的dBT(即没有经过地物抑制的回波强度)显示如下(显示量程为3km): 我们对该时刻金属球所在区域进行B显放大显示,从中可以精确的看出dBZ值: 注意:由于这次试验得到的数据很多,因此对于那些跨越两个距离单元的数据,就不再进行融合了,而是直接将这个数据丢弃(这样就避免了跨越距离的回波对数据分析可能造成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幅度最大的点和距离上相邻幅度次最大的点的差别小于10dB,则这组数据不参与分析了。 从上面的图上可以看出,在该数据中,当仰角为1.3度时,幅度最强,说明此时天线和金属球的指向误差最小。此时,金属球位于第29个距离单元,其强度为48.15dBZ。 而通过公式,计算给出的在第29个距离单元(相当于距离是(29-1)*75=2100m),这个直径30cm的金属球的强度应该为:43.94dBZ。 下面将12个仰角层面的金属球所在位置的回波图绘制在一起: NJU.2014

文档评论(0)

liwenhua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