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籁欢歌般爱情密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天籁欢歌般爱情密码

天籁欢歌般爱情密码   阅读坡芽   “坡芽”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壮语地名,坐落于滇桂结合部右江上游地区剥隘镇的大山之中,隶属于云南文山的富宁县。在壮语中,“坡”即山坡,“芽”为黄饭花,壮家人制作五色花糯饭的黄色染料。“坡芽”即“山花烂漫的地方”。珠江上游右江河谷地带,是壮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驮娘江畔的剥隘镇,不仅是云南通往两广的大门,也是壮族文化的“富矿区”。歌圩文化在这里长盛不衰,世代流传的壮族民歌曲调就多达20多种,类似的民歌文化现象,即使在壮族聚居的广西也不多见。而大山深处的坡芽村更是其中的皎皎者,散发着古老文明的荣光。   偶然的机会,听说富宁县剥隘镇的坡芽村的壮族妇女用一套特殊的符号记录民歌并世代传唱。之后,关于这种奇特民族文化的报道接连不断,也相继有多个专家组和研究人员前去实地考察。经研究得出:“这套符号形固定、音固定、意固定,基本具备了文字性质。是云南省民族文化遗产中可以与东巴文化交相辉映的宝贵资源,是我国活着的图画文字之一。它的发现,填补了壮族没有古老文字的空白。”并正式将这套符号命名为“中国富宁坡芽歌书”。   好奇是人心使然,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永远的兴趣。于是我便找了一个机会,奔坡芽而去。途中,由于对心中圣地的朝圣和对未知文化的好奇让我完全忘记了山的险峻和路的崎岖,心中充满了肃穆和敬意,甚至还有几分诚惶诚恐。   汽车在林间下了几道坡又上了几道坡,把我们送上了一处绿树掩映、竹林婆娑的半山腰。蓦然,一座设计独特的寨门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一道类似汉字的“人”字在上,“开”字在下,两个字又组合成一个整体的寨门。进了寨门,映入眼帘的便是神往已久的坡芽。一个黄墙碧瓦、有着明显壮家干栏式木楼风格的村寨呈现在眼前一个绿树掩映的山凹处。   坐落在大山上的坡芽村55户壮族人家,青一色橘黄色的土墙,被火烟熏黑的瓦,在一片竹木林里若隐若现。我们步行进村,被人畜踩踏得光亮的石板村道两侧,百年古树桩担着竹编寨栏,花红的公鸡带领着一群群母鸡,蹲在寨栏上休闲地梳理着闪光的羽??;齐胸高的黄泥土墙上附生着绿色青苔,几只喜鹊在青苔上叽叽喳喳欢跳着迎客。土墙脚下来了几个打猪菜的壮族妇女,个个古朴且端庄,向我们点头微笑。我们走进村,有穿越时空返回到数百年前的古村落的感觉。   坡芽村的大多数干栏楼房,看上去都有上百年历史。每户干栏楼下,摆放着打谷船、打谷贯盆和竹编谷箩,展示了村民是稻作民族,以种稻维系生存。进得寨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位于寨前一片空旷平地上的老人亭。老人亭是壮族村寨的老人们议事的地方,我们到的时候,只有几个村人闲散地坐在亭内乘凉,显得随意而又休闲。但是,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老人亭里,我们却有了惊奇的发现,那就是成串地挂在亭里的数以百计的野猪下颌骨。   一开始,我们都不晓得这是什么东西,也不明白这里面包含着什么意思,细细问了那几村人,才得知这是坡芽的人们从古时候起,猎食野猪后特意留下来占卜用的,它是村里人卜问天气、年景、出猎和其它大小事情吉凶的专用工具,而这样的卜问方法,在其它的壮族村寨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还早在汉代,壮族的祖先就以鸡卜闻名天下,传入中原后即受到汉武帝的推崇,在当时的朝堂上下,以鸡卦卜问吉凶兴盛一时,成了可以与起源于中原的龟卜比肩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时至今日,在壮族人中以鸡卦问卜的事还相当普遍。去年春天,云南、广西的壮学专家,就曾就已经收集到的100多部壮族鸡卜经的翻译、整理、出版事宜,在文山召开过专题的研讨会。但是,像坡芽村这样以野猪的下颌骨问卜的方法,我却从来没有听说过。   今年53岁的农加民,是该村的最后一位猎人。他额头突出,眉毛浓黑,眼眶凹陷,是典型的古越人的后裔。他因热而光着上身,指着头顶上方的野猪下颌骨对我说,他曾经打了8头野猪,野猪的下颌骨也挂在上面。于是我好奇地叫农加民来演示,经他演示和指点,竟觉得这种卜问方式,与看鸡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至此,我才恍然悟到,这个古老的村寨承传的卜问方式是狩猎文化的遗存,在人类进化史上,是一种比看鸡卦还古老得多的文化现象。一旦明白了这一点,我的眼前竟出现一条清晰的线路,从现时的坡芽,一直延伸至人类远古那尚还茹毛饮血的洪荒,我心里不明白的,只是坡芽人靠什么继承了如此遥远的智慧,并且让它作为一种活态文化,至今仍为人们所用。是这样的方法,确实有着经得住事实不断检验的玄机,还是坡芽人至今还生活在人类蒙昧时代的文化里?   这时,农加民从房梁下取下一支水牛角号吹了起来,沉闷的牛角号响了,寂静的村落顿时沸腾:有呼唤声,有爬上杆栏阳台向猎人张望的人群,有向猎人奔跑的小孩。原来这村还保留原始社会的一些社会形态——吹响牛角号,村民会自觉地汇聚到公房里来平分猎获的兽肉。今天吹响牛角号,不是捕获猛兽,而是“捕获”一群村民从未见过的“异乡怪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