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岱峻我唯一知道,就是我一无所知
岱峻我唯一知道,就是我一无所知
岱峻的博客序言是这样一句诗:太阳底下无新事,故纸堆中有真知。他整整十余年埋头于故纸堆中,甘于寂寞,慢工出细活。以抗战文化中心之一的李庄为切入点,岱峻先后出版了《发现李庄》、《消失的学术城》、《李济传》等民国学术史著作。近期出版的《民国衣冠》,以抗战开始后“中研院”撤至四川李庄时期的历史为重点,展现了一辈学人在战乱年代扎根山坳的学术追求与家庭生活,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
学者风度
10月20日下午,窄巷子白夜酒吧,《民国衣冠》读书会。岱峻在这里和书友谈他写作此书的心路历程。演讲开始前二十分钟,岱峻就已经来到会场一隅,和洁尘等嘉宾轻声交谈。他身材高大,面容清俊,头发微卷,穿着红色T恤外套背心,兴奋中略带倦容,语调平缓从容。摄影记者给他拍照时,闪光灯下的他稍显紧张,肢体甚至有些僵硬,显然他更习惯于和书本和人物面对而非聚光灯。
读书会伊始,主持人介绍岱峻和嘉宾。当介绍到坐在一隅的他夫人冯志时,一位优雅的蓝衣中年女士微笑挥手向大家致意旋即坐下,并不多言语,不经意间注意到岱峻深情的一瞥并带头率先鼓掌。岱峻和冯志是一对琴瑟和弦,志趣相投的恩爱夫妻,因为共同的爱好而相识相知进而相伴多年。谈到他的人生定位,岱峻说:“我受父母影响,一直想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但在‘文革’中上到初中二年级后就失学了,后来当过知青和卷烟工,直到1978年恢复高考考取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几经波折最终还是从事了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所谓波折,指岱峻大学毕业后被分配给某领导做秘书,这在当时是很多学子梦寐以求的,但对岱峻而言却不是,他最终放弃旁人眼中的大好前程,做了一名编辑。
聚光灯下的岱峻不说话时略显疲惫,常年埋头故纸堆,加上无数次的亲历采访,耗去他太多的精力。而聚光灯下的他又非常兴奋,渴望把自己十余年来潜心民国学术史的心得与读者分享。与嘉宾和主持人对话时,他时常打断对方的节奏,重复或强调某一话题。历史本身的厚重,书里书外,他有太多的话想对读者说。
一个人“拯救”了李庄
因为读者和嘉宾几次提到李庄,岱峻谈到了他和李庄的缘分:“我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编辑的机会进行几十年大量的阅读,90年代我意外地读到一些与那个叫李庄的小村庄有关的人和事。如梁思成研究中国建筑的扛鼎之作——1984年美国出版的《中国建筑史图录》和1998年国内出版的《中国建筑史》,都是1943年成于李庄。李霖灿先生写的《神秘的东巴王国》也是在李庄。太平天国研究权威罗尔纲多篇文章都郑重地写上某某年写于李庄。”李庄,就这样一次一次地撞击岱峻的心扉,变成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
2000年“五一”大假,岱峻第一次去少有人知的李庄,当地除了他没有一个游客。当地人把他当成收旧门窗的,年轻人对当地在民国文化史上的辉煌一页一无所知。谈到此,岱峻说:“收旧门窗的是收集历史的硬件,我收集的是历史的软件,收集软件比硬件难得多。”岱峻还谈到和李庄有关的一个花絮,成都到处可见的李庄白肉属川南菜系,本不放糖,但为何现在有甜味,是因为在抗战时期,2000多人的李庄小镇涌进了8000多“下江人”(泛指抗战时期从日寇沦陷区逃到大后方的人),他们在改变当地人文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从此我们才能吃到这麻辣香甜兼而有之的“李庄白肉”。
此后若干年,岱峻的足迹踏遍李庄小镇,经过他的“抢救式发掘”,李庄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得以显示,岱峻也被称为“一个人拯救了李庄”。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最初到李庄,李庄是南溪县的李庄,经过逐步宣传,到宜宾的李庄,进而到四川李庄,现在则还原成为‘中国李庄’”(抗战时期因李庄大量学术机构与国外有联系,国外邮件直书‘中国李庄’即可收到)。
读书会上的气氛达到高潮时,主持人搀扶出一位气度不俗的老太太,她是40年代李庄著名乡绅罗南陔先生的孙女,当年罗老先生不仅举倾家之力,帮助了逃难到李庄的众多学子,而且还应允了包括他小女儿在内的诸多李庄姑娘嫁给中研院的单身研究者。这些李庄的女儿在抗战胜利后随夫顺江而下,很多人一辈子再没有回过李庄。坐在岱峻身边的罗老太太不无哽咽地说起家族的历史和文革时期的遭遇,一再向身边的给罗家正名的“岱峻作家”表达感激之情。
走出李庄,返回华西坝
当岱峻的眼光集中到李庄和昆明西南联大的时候,他的研究重点却变成了成都的华西坝,抗战时期的又一个文化重镇。内迁的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云集于此,加上1910年建立的私立华西协和大学,华西坝成为有名的“五大学”聚集之地。“这就是我的新书《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始末》的缘起。”岱峻一字一句地给自己的新书“做着广告”。在讲述当时几所大学的流风遗韵时,岱峻说起2006年他亲临的一次金陵女子大学成都校友会,77岁的陈流求(陈寅恪先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