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内大街 一段北京老胡同尘封往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崇内大街 一段北京老胡同尘封往事

崇内大街 一段北京老胡同尘封往事   所谓崇内,指的是现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以北、苏州胡同以南、北京站前街以西、同仁医院以东的崇文门内地区。而崇内大街则是南起崇文门路口,北抵东单路口,民国间曾北延至灯市口大街东口,自晚清街西被划入使馆界后,街道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这里中外商铺栉比,由南至北,达300余号之多,同时又是孝顺、船板、小报房、苏州、麻线、西裱褙、羊肉等胡同的巷口,故行人拥挤,买卖发达。   崇内大街不只有历史故事,这里更是老北京与新北京接轨的地方。先说一处咱们最熟悉的地方。      北京站 七个月的奇迹   现如今,每当整点时分还能听到熟悉的《东方红》的旋律,除了西单的电报大楼,就要数北京火车站了。如今的北京火车站,每天迎来送往天南海北的人,彰显着新北京的繁华,然而说起北京火车站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901年,当时的地址就在正阳门的瓮城东侧,如今这里已经改成了“老车站商城”。   话说位于前门的这座火车站1901年开始修建,1903年建成,那个时候还不叫“北京火车站”,而是叫“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又叫“前门火车站”,虽然火车这种交通工具给一百多年前的北京人带来了更便捷的出行方式,但那时候的北京火车站是外国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后的产物。在此之后,“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等站名都在这里试用过,直到1949年9月30日,这座火车站才被改称“北京站”。   后来因为这座火车站承担不了更繁重的运输任务,也是因为前门火车站的“出身”问题,所以在建国十周年前夕,中央政府决定在崇文门外新建一座大型的火车站,这就是咱们现在的北京火车站。   现在看到的北京火车站是1959年1月20日开工兴建的,同年9月10日竣工,9月15日开通运营,这也是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工程,从开工到开通只用了短短的七个月时间。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兴建起这样规模的传世之作,除了参与建设的工作人员们的辛勤努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采取了一种在建筑行业内很难实现的建设方法——三边法,所谓的“三边法”就是边设计、边施工、边改进的建筑方法。在当时的那种条件下,能建起这么大规模的火车站实属不易。   再说一个细节,“北京站”这三个大字是当年毛主席亲笔题写的,按照周总理的指示被安放在了火车站正中间的位置。如今仔细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这三个字底下有了一行英文,这是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为了迎接世界各地的朋友特别加上去的。   清朝邮局   写信的美好时代   如今一说写信,要么就是电子邮件,要么就是微博、飞信,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就是——“科技改变生活”。电子书信的广泛运用使人与人之前的距离缩短了,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距离没了,美也没了。那什么样的联系方式能诠释“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呢?   在小报房胡同4号,原先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名叫陈汜滢,职业是立法委员邮汇局经理。在那个时候有个邮局不算什么新鲜事,为什么要说小报房胡同这家呢?   在一张1948年小报房胡同5号和7号院的老照片上,写着“第一邮务支局”,“支局”的意思就是“分所”,由此可见,这里曾经是一家邮局的所在地,而且从建筑风格与房顶悬挂的旗子来看,基本上与那个年代吻合。如果按照时间再往前倒,这张照片则揭示出小报房胡同的来龙去脉。   在另一张老照片上,崇内大街和小报房胡同西口交接处有一个牌楼,上面清楚的写着“大清邮政分局”这几个字,而胡同口还有个与老北京胡同极不相称的邮筒。小报房胡同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是因为大清邮政分局而得名的,“报房”就是“邮局”的意思。那大清邮局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在烟袋斜街中段路东,一个古色古香的门脸让不少游人忍不住进去看看。门上挂着“大清邮政”的牌匾,门口立着个古色古香的大邮筒,这就是一处大清邮局。走进大清邮局大门,便被各式各样奇怪的物件吸引了,特别是在一面墙上还挂着一座小房子,上面留了个发光的窟窿,来的人都忍不住扒着往里看,它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当时大清北京邮政总局,租用了小报房胡同的5号院和7号院建立了第一家邮务支局,通过这个孔,就能看到当年邮局里情景的泥塑小人,能看到当时邮差送报的情景。其实对于咱们而言,写信更多的是一种情调,然而在当时大清邮局的建立,书信能够被准时、准点的寄送,却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      镇江胡同   早年间的新闻中心   在北京市档案馆有这样几张老报纸,第一张是《北京日报》,不过可得看仔细了,这份《北京日报》发行的年份是中华民国13年1月7日,也就是1924年的一张报纸,所以它与咱们现在所说的《北京日报》不是一回事;另外两张叫《民强报》和《国民新报》,这三张报纸都有一个共同点——报社都在崇内大街,具体点说都在崇内大街的镇江胡同。   说起镇江胡同,早年间分东镇江和西镇江,如今只剩下西镇江胡同了。但不管现在如何,早年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